惜福法师:结夏安居
发布时间:2024-09-09 09:40:20作者:念佛网佛陀作有系统的说法,大都在夏安居的时候,因为在夏天约九十日期间的雨季,不便到外面去乞化度生,所以就集合各方弟子于一处,讲述修行法门及宇宙人生的真理。后来大乘经典的结集,大都是佛陀夏安居时所说的言教。
安居制度的制定,始行于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采用。这是由于地处亚热带的印度,气候燠热多雨,夏天的雨季长达三个月,虫蚁繁殖迅速,草木生长繁茂,出家人为避免出外托钵行化时踩伤虫蚁与草木之新芽,招引世人讥嫌,于是规定在雨季里避免外出,聚居一处,安心修道,称为“结夏安居”。在《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九等,记载佛陀与弟子安居修行的事迹。《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下等,则列举佛陀于四十五年间坐夏的地方。
安居□的起止可分两种,通常视雨季来临的早晚而定,第一种为前安居、后安居。前安居开始于五月十六日到八月十五日;后安居开始于六月十六日到九月十五日。另一种为前安居、中安居、后安居。前安居开始于四月十六日,中安居开始于四月十七日到五月十五日,后安居开始于五月十六日。
安居时必须划定区域以为结界,僧众不必外出托钵,日常生活所需皆由信徒供养。若无重大事故,不可走出界外,应集中一处,精进禅坐修行。安居的地点并无一定,小屋、树下、山窟、聚落等处皆可。据《五分律》规定,不可在无救护处、冢间、空树、露地处等安居,恐毒蛇、虎豹之类的侵袭。
中国安居制度虽承袭于印度,但并非完全沿用,而有部分变通之处。古德按气候及风俗民情的实际状况而定,一般以每年的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期,而此时期正值中国的夏季,故称夏安居,又称雨安居□,或结夏□、坐夏、坐腊□、结制□等。
中国行安居的制度是开始于姚秦时代,其时由于《十诵律》、《广律》等的传译,都详细解说安居的作法,中国僧人乃依之而行结夏。唐宋以降,安居制度逐渐成为禅宗丛林道场的清规之一。此外,丛林寺院参照“结夏”的制度,以每年十月十六日到翌年正月十五日间,也进行“冬安居”□。近代有些寺院道场更进一步实行 “结冬参禅”、“结夏讲经”的“冬参夏讲”制度。
结夏安居是僧众修行制度之一,在安居之始,得举行一定的法会仪式,以公告安居开始。元代以来,安居仪式都在安居开始前一天举办,由长老大德讲解各项礼仪,以令僧众于安居期内能专心精进修道。近代安居仪式大多订在四月十五日当天举行,先行“受筹法”□,其程序为:一、洒扫敷座□;二、晨斋预白□;三、鸣钟集僧;四、入堂恭摄□;五、受筹羯磨□;六、行筹白数□。受筹法圆满后,第二天为安居正式开始(四月十六日),也须举行一定的仪式,如受筹法一样,要洒扫敷座、鸣钟集僧、行筹白数等,然后大众依序入座。首先由二位上座到别屋,互为答问,叙说安居事宜,其余人等再依序到二位上座处说安居之事;说毕返回大殿,等所有僧众作法圆满,共同礼佛回寮,如此安居正式开始。
安居期中,如遇下列情形,始可迁移,否则犯戒。即:一、起火燃烧;二、毒蛇骚扰;三、水淹;四、国土不准处;五、盗贼;六、眷属骚扰处;七、有女难处等。
安居圆满则称为解夏□、解制或安居竟。据《四分律》卷四十三《迦絺那犍度》载,安居结束时应作自恣。即安居九十日的最后一晚,大家仍齐聚一堂,检讨各人在三个月期间,言行有无违反戒律,也可互相指出对方的错失。若有犯戒者,则要当众忏悔,这一天就称为僧自恣日□或佛欢喜日□。
佛世时,弟子略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常随弟子,或因本身还无法独立,必须时常跟随佛陀学习;二是菩萨弟子,自己修学有成,能够住持一方,弘扬佛法,但仍须不断上求佛道,因此需要参加夏安居,随佛陀共住三个月,听闻佛陀说法,与同参道侣互相切磋,交换修行心得。在这段期间,严禁无故外出,以防离心散乱。因此,夏安居是一种自修自度的观照工夫,也是养深积厚,自我沈潜的修行。
中国古代的丛林律寺,一向注重安居生活。尤其在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以前,禅僧大多居住在律院中,禅门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坐禅,因此可以说天天都是安居。乃至今日,一般佛教学院的生活,每日阅藏读经、禅修念佛,实质上也就是一种的安居修行生活。
[注释]
□ 据《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四载:“形心摄静”为安,是指将身心收摄于静的境界;“要期在住”为居,是指将身心安于一处。
□ 安居的时期,刚好是印度的雨季,故安居又称为雨安居。到目前为止,南亚、东南亚各国的佛教,仍然称之为雨安居。
□ 夏安居的开始阶段,为结夏,时间在每年阴历四月十五日。
□ 又作法岁、夏腊、戒腊等。指僧侣经过一个夏安居,出家就算又多了一岁,亦即以安居来算法腊。
□ 即团结起来共同奉行佛陀所定的制度之意。 □汉化佛教仿照雨安居的办法,每年从阴历十月十六日到翌年正月十五日,在丛林中也结制安居,叫做“冬安居”。冬安居在体制、形式上与夏安居相同,安居期间除病丧外,僧人一律不准离寺外出,同时不招待外地的云游僧。但冬安居的修行内容、方式,与夏安居不同,各有特色。
□ “筹”,梵语音译为“舍罗”,是指以木制成的计数器物。行受筹法即指集合大众,清点人数。
□ 于大殿或戒场内,洒扫洁净,依照上、中、下座与东、西两序排列座次。
□ 早斋或午斋结束后,由维那师向大众宣布翌日安居事宜。
□ 大众齐集,礼佛梵唱等,然后入序就座。
□ 指僧众依照僧律进行受筹之事,一般由担任羯磨师的上座主持。
□ 指由维那师行筹、收筹、上座清点,统计人数。
□ 为夏安居结束,圆满解除之意。一般在阴历七月十五日。
□ 即夏安居之圆满日,僧众举出各自言行所犯的错失,于大众中忏悔而得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
□ 结夏安居圆满,僧众精进修行有成,十方诸佛心生欢喜,称为佛欢喜日。
-------------------------------------
结夏安居受筹仪轨
安居前一日应在显处挂牌,上书:“今日受筹,明日安居”。
受筹仪轨
集众法
1. 打板集僧,东西单坐垫相称,排成圆形状。上面左隅敷和尚尼座。
2. 维那呼:展具。礼佛三拜。问讯。
迎请法。
1. 维那呼:为首者六人出班,一人执香,同寮师打引磬迎请和尚。
2. 和尚尼入大殿,敲三声大磬,起香赞 ( 上、下引磬即可 ) 。和尚尼拈香。
3. 维那呼:上香。问讯。复位。
礼拜归位法
1. 维那呼:大众师向上排班。
2. 和尚尼云:至诚作观礼拜,求诸佛菩萨慈悲加被,九旬之中,精勤办道,无诸魔障。(和尚一说大众礼佛一拜,如是三说三拜,问讯已。)
3. 维那呼:大众师一起向下排班。
4. 维那呼:大众师闻磬声至诚问讯韦驮菩萨。
和尚尼云:至诚问讯,愿为拥护,使我等内魔无扰,外障潜消。 ( 和尚三说,大众随和尚言语三问讯。 )
5. 维那呼:大众师一起向上排班,顶礼和尚三拜。
6. 和尚尼云:礼佛一拜。众答:阿弥陀佛!
7. 维那呼:起具。问讯。
8. 和尚尼云:各序坐。
9. 和尚尼开示结夏之意。 ( 略 )
10. 和尚尼云:今差某大姊、某大姊行筹,某大姊、某大姊收筹。我今集僧后,次第作法。
集白差使法
律云:应差具五德者行筹,五德:即不爱、恚、怖、痴、知行未行。
作前方便 ( 和尚或上座问,维那师答 )
僧集否?已集。 ( 以下是羯磨文、略 )
白行舍罗法
作前方便 ( 羯磨师问,维那师答 )
僧集否?已集。。。。。。。
持欲者向上一拜。长跪。合掌云:。。。。。。略。
行筹者,出位礼佛三拜,归位坐已。行筹者合掌白云:。。。。。。略。
作白已,同收筹者俱起坐,整仪,居中向上。
行者前立,收者后站,前后两行,齐礼一拜,问讯。先行香水、手巾。
偈云:
八功德水净诸尘 灌掌去垢心无染
执持净戒无缺犯 一切众生亦如是
按戒腊一一作完。
行香水已,各人擎盘,行者前行,空盘后随,俱至佛前,左右对立,要恰好。不得太近佛桌,身背和尚尼; 亦不得太远,使行者手不相及。
正行筹
行筹者以筹盘放空盘上,至诚礼佛三拜,问讯、长跪。取一大筹,双手横捧,高声报云:
行筹者云:岁次某某年,夏三月,安居会上 _ 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受第一筹。
白已,将筹放在香炉上,一拜起立于傍,持自筹盘。收者以空盘放彼筹盘上,礼佛三拜,问讯、长跪,双手收筹置空盘内,再礼佛一拜,然后持盘。
行者,先行和尚尼,次至第二上座前,收者,近和尚尼前。和尚尼将筹置空盘内。再行大众,分其左右,从上座起,次第而行。受者长跪取筹。
偈云:
金刚无碍解脱筹 难得难遇如今果
我今顶戴欢喜受 一切众生亦如是
受已,受者起立,收者随具长跪。
偈云:
具足清净受此筹 具足清净还此筹(此时还筹)
坚固喜舍无缺犯 一切众生亦如是
如是大众僧次第受筹竞,行筹与收筹者者各各相对受筹。 ( 说欲者别人代取筹 )
若有式叉尼,沙弥尼结夏,待众僧受筹竟,令彼进来。
维那呼云:诸式叉尼、沙弥尼次第而入
式叉尼、沙弥尼闻已,整肃威仪,至作法处,向上排班。
维那复云:闻磬声顶礼三拜。问讯。长跪。
随各人受筹已,往末行序坐。
安居者受筹竟,行、收筹者俱往韦驮前,左右对立。行者,仍以筹盘,放收筹盘上,至诚三问讯,如前双手,执一大筹,行筹者高声报云:
岁次某某年,夏三月,安居会上,护法韦驮尊天,受最后筹。
说已,放在炉上,再一问讯,然后自捧筹盘。收筹者,以盘放行者筹盘上,向韦驮三问讯已,双手取筹放盘内,再一问讯。俱到屏处数明受具戒者,式叉尼、沙弥尼若干人数。
收筹者前行,行筹者在后,至大殿中央。为首收筹者,高声报云:
岁次某某年,夏三月,安居会上,座中比丘尼几百几十人,式叉尼若干人,沙弥尼若干人。
报已,各以盘放桌上。行者仍在前立,收者,照旧后立,礼佛一拜,长跪。行筹者复云:
为僧行舍罗竟。
和尚尼云:善。
行、收筹者齐答:尔。一拜归位。
和尚尼开示云:同居大众,各人收摄身心。九旬之中,努力为道。受筹竟,念偈回向。
回向:
受筹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和尚尼礼佛三拜问讯已,二引磬再引去韦驮菩萨前三问讯,归位。
维那呼:大众师一起向上排班。展具。顶礼和尚三拜。
和尚尼:礼佛一拜。
维那呼:迎请者出班,同寮师送和尚回寮。
和尚尼云:免送。
维那呼:大众师一起向上排班,礼佛三拜。起具。向下排班。至诚向韦驮菩萨三问讯。
转身对面排班,次第出堂。
-----------------------------------------
四月十五,早殿后,在大殿举行了安居前受筹仪式。
四月十六,早殿后,在大殿进行了“对首安居法”。此次安居,共有三十二位僧人,其中比丘十七人,沙弥十五人。
安居期间,大悲寺僧众集中在山上内院(大悲殿以上的范围),不与外界接触(僧中执事处理必要的事务除外)。与平时的修行基本上一样,早晚课诵、半月布萨、坐禅、念佛、听法、学戒、诵咒、出坡等。另外,计划要打三个七:比丘戒七、梵网菩萨戒七(日夜不停地诵戒十四日),安居结束前一个念佛七。
结夏安居
佛制规定,出家僧众,在每年的四月十六——七月十五这三个月期间,必须进行结夏安居。结夏即在固定的地点(寺院)居住,三个月内,学习戒律,安心精进办道。没有重大事,禁止外出。即使允许出外时,也必须作“受日法”。
结夏安居是每个僧人每年必须进行的修行制度。出家人受具足戒后,每年需参加结夏安居,在每次安居圆满后,增长一个戒腊,即增长一岁。僧中的大小次第,全以戒腊多少为标准,戒腊小的比丘应顶礼戒腊多的比丘。
筹的说明:
梵语“舍罗”,此译为“筹”。为计数的用具,多用竹子制成。
《五分律》卷第十八:
佛言:应用铜、铁、竹、木等作筹。短应长并五指,长应长拳手一肘。粗不过小指,细不减[木*著]。应漆(涂以颜色),以筒盛悬著布萨堂上。
佛言:应行筹收取数人数。一人行筹,应别使一人收筹。行筹时应手授。收筹已应数,数已应唱。唱云:比丘若干,沙弥若干,出家合若干人。
“筹”可用于计数、表决、分物等多种用途。
例如,僧团中如果有人行不如法事,要进行制止,可用两种不同的筹作表决用,类似现在的投票表决。用现在话讲,是一种“民主制度”,让全体大众都明辨是非。有研究佛教的学者说:现在的议会制度,其实在三千年前的佛教就早已经存在了。
但有一点不同的事,受筹的表决,完全是以佛的戒律为依据,没有无意义的争论。
安居受筹
安居时的受筹,主要是计数,查点道场内共有多少位僧众安居。也有一种发愿的含义,表示自己誓愿在此参与僧团的安居。
按戒律规定,四月十六安居,在四月十五受筹。受筹日要悬挂一牌,上写:“今日受筹 明日安居”
“筹”上覆以鲜花供养,佛所制定的法器,今日能得见闻受持,应生敬重心,难遭遇想。
行筹前要以香汤(檀香水)洗手。
偈曰:
八功德水净诸尘
盥掌去垢心无染
执持净戒无缺犯
一切众生亦如是
行筹时由两人进行,其中一个人(行筹师)端着盛筹的托盘在前面走,另一个人(收筹师)端着空托盘跟在后面。
行筹的时候,第一根筹敬给本师释迦牟尼佛,表示佛的法身也跟僧团一起安居,摄持僧团。
然后按僧中戒腊的大小,次第而行。每位参加安居的比丘,都由行筹师给他一只筹,说偈以后,放在收筹师的空托盘里。沙弥也按以上的仪规进行。
等至最后一根筹,要敬给护法韦陀菩萨,表示韦陀菩萨一起参加安居,护持僧团。
最后查点托盘中的筹,计算参加安居的比丘和沙弥数。
受筹时偈曰:
金刚无碍解脱筹
难得难遇如今果
我今顶戴欢喜受
一切众生亦如是
还筹时偈曰:
具足清净受此筹
具足清净还此筹
坚固喜舍无缺犯
一切众生亦如是
十六安居时,要进行“对首羯磨法”,即两人相对,一人为要安居的人,另一人为证明,要安居的人说安居的词句,与证明人问答后,作法完成。其他人也都如此次第而作。
羯磨:羯磨是梵语,可翻为业。恐有人认为道俗通有此业,所以翻译的时候保留羯磨的梵音。是佛所制,正被比丘,比丘尼,属一种作法。
-------------------------------------
结夏安居的制戒因缘是为了惜护生灵,而其真正旨趣却是在用功修道,克期策进,体证大道。
安居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九旬禁足、结夏安居。
佛陀时代,由于印度夏季雨期长达三个月,为禁止出家人外出而聚居一处以精进修行,佛陀乃订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夏安居期,称为僧安居。安居首日称为结夏,圆满结束日称为解夏,故称「结夏安居」。
安居又称禁足,安居的僧众严禁出入道场,因为安居期间,正是雨季期间,亦是草木、虫类繁殖最盛、最多时,恐外出时误蹈,伤害生灵,而遭世人讥嫌,因此禁止外出。
安居一般在夏季举行,也有于十月十六日至次年元月十五日举行者,称为结冬安居。安居的地点不一定,小屋、树下、山窟、聚落等处皆可,不过,不可在危险、没有救护的地方安居。
安居的首日,称为结夏;圆满结束之日称为解夏、过夏。安居旨在严禁无故外出,以防离心散乱,因此是一种自修自度的观照功夫,是养深积厚,是自我沈潜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