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网

想去西藏?先了解西藏历史和宗教文化(一)

发布时间:2024-09-11 09:24:00作者:念佛网
想去西藏?先了解西藏历史和宗教文化(一)

在这片广阔的雪域高原上,有着这个星球上除去大

海以外的所有地形地貌,雪山、冰川、湖泊、森林、沙漠、

土林、溶洞、温泉……这里是藏羚羊、野牦牛的故乡,也

是棕头鸥、黑颈鹤等鸟类生生不息的繁衍之地。当然还有

着众多的寺庙,以及那么多被赋予了更多人文意义的神山

圣湖。

在旅行开始之前,你有必要了解一些简单的西藏历史,这对于丰富你的旅行有很大的帮助,毕竟西藏不单单是一个雪山圣湖环绕的地方,那里有悠久的文明,独特的文化,正因为此才使得西藏更显得魅力无穷。

本篇我们将讲述藏转佛教派别及与藏传佛教相关的常识

关于藏族的起源,“罗刹女与猕猴相结合”的传说广为流传,在藏文史书中也大量记载着藏族人是由猴子演变而来的,这些记载远早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发表。

在山南地区泽当镇贡布山上,至今仍然保存着一个传说中神猴居住的岩洞,而“泽当”在藏语中就是“猴子玩耍之地”的意思,这更进一步印证了史书中的记载。山南雅着河谷作为藏族的发祥地,在公元前127年时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原始部落,部落的第一个首领叫聂赤赞普,他是后来吐蕃王室的始祖,他的子孙也世袭“赞普”的尊号,所以历史上将藏王称为“赞普”,意为英武之王。

公元7世纪,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各部落,建立了吐蕃王朝,并且迎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大唐的文成公主。

两位公主分别带来了释迦牟尼佛的8岁和12岁等身像,松赞干布为此修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此举成为佛教传入西藏的开端。松赞干布还派出大臣吞米桑布扎前往印度学习,返回之后结合梵文与古代象雄文创建了现代藏文,第一个六字真言就刻在拉萨北郊帕邦喀的岩石上,至今仍清晰可见。

在第三十七代赞普赤松德赞统治期间,寂护和莲花生大师从印度到西藏来传播佛教,并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庙一—桑耶寺。但佛教的发展也激化了佛教与西藏原始苯教的冲突。四十一代赞普朗达玛兴苯灭佛而被佛教徒刺杀,政局大乱,吐蕃政权土崩瓦解。朗达玛的两位王子及王孙混战半个世纪,王孙吉德尼玛衮战败后逃往阿里,其子德祖衮建立了古格王朝,创建了令人震撼的佛教文明。

公元13世纪,萨迦法王八思巴受邀到蒙古传法,成了忽必烈的国师,并最终成为西藏的统治者,形成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僧人政权。14世纪中期,以降曲坚赞为首的帕竹噶举派统治了西藏大部分地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帕竹地方政权。

公元15世纪初,宗喀巴大师创建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并针对藏传佛教中当时僧纪废弛、寺院生活腐化的情况,倡导宗教改革,提出僧人严格持戒,并加强僧院制度管理。1409年,宗喀巴在拉萨发起大祈愿法会,同年建甘丹寺为主寺,随后其弟子又建立哲蚌寺、色拉寺等著名寺庙,格鲁派从而占据了藏传佛教的主导地位。宗喀巴圆寂之后,逐渐形成了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两大活佛转世系统,达赖喇嘛以拉萨为大本营统治了西藏的大部分地区,班禅额尔德尼则以日喀则为中心统治西藏的另一部分地区。第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于1642年掌握了西藏地方政权,创建了政教合一的喝厦地方政府,自此确立了格鲁派在西藏的统治地位。

藏传佛教

佛教在公元7世纪由印度传入西藏,经过与本地原始苯教长期的争斗与融合,佛教逐渐在西藏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体系。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不同的是汉传佛教是大乘显教,而藏传佛教是显教菩萨乘和密教金刚乘合二为一的教派,所谓密教即需要上师指导,灌顶授业,遵循严格的仪轨,是不对外公开的密法。

藏传教的派别

●宁玛派

宁玛派形成于公元11世纪,在各派中历史最久。宁玛一词的意思为“古”或“旧”,即旧宗派之意。宁玛派认为,该宗派的教法仪轨等均传承于藏传佛教“前弘期”的莲花生大师。宁玛派开始时是没有名字的,直到后来其他一些教派产生,才由于它的特征而被称为宁玛派。到16、17世纪才有较具规模的寺院,西藏的多吉扎寺、敏珠林寺,四川甘孜的噶陀寺、协庆寺、竹庆寺、白玉寺,并称为宁玛派六大道场。

●萨迦派

萨迦派创始于1073年,因该教派主寺萨迦寺所在地建筑多为灰白色,故得名萨迦,其在藏语中意为灰白土。萨迦派历史上出现过著名的“萨迦五祖”,其中萨迦第五祖八思巴被忽必烈封为国师、大宝法王,并创建了蒙古文,俗称“八思巴文”。除萨迦寺外,萨迦派的四川德格更庆寺内的德格印经院是藏区最著名的印经院。

●噶举派

噶举派由玛尔巴译师和米拉热巴开创于公元11世纪。藏语“噶举”中的“哪”字本意指佛语,而“举”字则意为传承,故“噶举”一词可理解为教授传承。感举派分支众多,有“四大八小”之称,其中噶玛噶举派影响力最大,其主寺楚布寺就坐落在距离拉萨不远的山谷中,另一比较著名的分支帕竹噶举派至今仍为不丹的国教。噶玛噶举派第一世大宝法王杜松虔巴临终前口传遗嘱,发愿将乘愿再来,让弟子们在他圆寂后寻访教法继承人,此举开了西藏历史上“活佛转世”的先河。

●格鲁派

格鲁派由宗略巴创建于1409年,是藏传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教派,但却因严格的教义和体系后来居上,成为藏传佛教最主要的派别。格鲁在藏语中意为“善律”,该派强调严守戒律,故而得名。达赖和班禅是格鲁派宗喀巴众多弟子转世系统中最主要的两大活佛,达赖喇嘛被认为是观音菩萨的化身,班禅喇嘛则被认为是无量光佛的化身。达赖喇嘛的称号最初是由蒙古俺答汗赠予格鲁派领袖索南嘉措的,全称“圣识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意为“遍知一切金刚不坏之身、像大海一样的上师”。1653年,顺治皇帝正式册封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拉咀喇达赖喇嘛”。1641年固始汗到西藏后,封罗桑曲吉坚赞为“班禅博多克”,罗桑曲吉坚费圆寂后,他的继承人罗桑益西于1713年被康熙皇帝册封为“班禅额尔德尼”,全称意为“智勇双全如珍宝的大学者”。现今格鲁派的寺庙遍布藏区各地,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并称拉萨三大寺,连同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甘南的拉卜楞寺,合称格鲁派六大寺。

●苯教

苯教,亦称为苯波教,在古藏文的记载中,”苯“是”颂咒“、咏赞”之意。苯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发源于古象雄文明。“象雄”一词在象雄语中意为“大鹏鸟所居之地”。古象雄部曾建立了有影响力的十八代象雄王朝。象雄王朝鼎盛之时,曾具有极强的军事力量,其疆域十分广阔。据记载象雄地域分为三部:里象雄即西藏阿里西部、克什米尔地区和古波斯的部分地区;中象雄即现今西藏阿里地区和印度的拉达克一带,这曾是象雄王国的核心部分;外象雄则包括西藏东部,以及青海和四川的部分地区。苯教在辛饶弥沃的改革之后,确立了宗教的统治地位,并与象雄文明一起广为流传。公元8世纪,吐蕃彻底征服了象雄,但苯教却保留了下来,而后来经历了佛苯相争并败落之后,苯教势力大不如前,但同时苯教也吸收并改良了部分佛教教义和教法,并传承至今。有别于藏传佛教的顺时针转经和转山,苯教的转经和转山都是逆时针方向;佛教有著名的六字真言,而苯教拥有自己的八字真言。

和藏传佛教相关的常识

●六字真言

六字真言又称六字大明咒,发音为唵(ong)嘛(ma)呢(ni)叭(bei)咪(mei)件(hong)。六字真言源于梵文,是藏传佛教的一种死语,象征诸苦萨的慈悲与加持。佛教信众认为其内涵异常丰富、奥妙无穷、至高无上,蕴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在藏区随处可听到六字真言的诵念,也随处可见刻有六字真言的玛尼石刻。

●玛尼堆和经幡

玛尼堆的藏语名为“多崩”,意为“十万经石”,是刻有经文和佛像的石头,以藏文六字真言最常见。在藏区广阔的土地上,每一处山口、圣迹、寺庙、湖边、路边都堆有玛尼堆。虔诚的佛教徒认为,把他们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刻在石头上,能使他们洗刷此世的罪孽。

经幡,在藏语中音译为“隆达”,人们更习惯称它为“风马旗”,因为“隆”在藏语中是风的意思,“达”是马的意思。经播的样式多种多样,基本都是印有经文的不同形状的彩色小旗(也有印有经文的彩色纸片)。经蟠共有五色,象征自然界的五种现象:蓝色播条象征蓝天,白色蟠条象征白云,红色蟠条象征火焰,绿色蟠条象征绿水,黄色蟠条象征黄土或者大地。在神山圣湖悬挂印有经文的五色风马,在风的吹动下,经蟠每飘动一次便象征着悬挂经蟠的人诵经一次,这同样也有利于洗刷此世的罪孽。

●擦擦

擦擦,源于梵文音译,意为”复制“,指一种模制的泥佛或泥塔。藏传佛教僧俗制作擦擦的目的在于积攒善业功德,并将其视作消灾祈福的圣物,多用于佛像及佛塔的装藏。

●转经、磕长头和煨桑

转经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宗教活动,即一种以顺时针方向绕一定路线行走并祈祷的宗教行为。转经是最常见的礼佛活动,在藏区随处可见,在拉萨,每天无数的信众摇动着转经筒,口诵佛经,走在以大昭寺为中心的转经道上。在阿里的冈仁波齐,在德钦的梅里雪山,在山南的扎日神山,在玛旁雍错、纳木错等圣湖,每年也都有大量信众千里迢迢前来转经朝圣。不管是佛殿、佛塔,还是神山、圣湖,那些被视为神圣之地的广阔大地上,统统都留有信徒们虔诚而坚定的脚印。

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仰者至诚的礼佛方式之一,磕头朝圣的人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是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诵佛经,是为“语做”;心中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硫长头分为行进中、原地和围绕着特定路线(同转经)三种。

行进中经长头一般都是以拉萨的大昭寺为成终目的地,远则数千里,历经数年,风餐露宿,朝行夕止。此种长头对于藏传佛教信徒尤为重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每个人一生一定要去拉萨朝圣一次,出发时多为几人相约上路,备有行李车。他们用自己的身体丈量着大地,以虔诚的信仰为强大的精神动力,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前身与地面平行,掌心朝下伏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伏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重新开始。在西藏道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朝圣者常要跋山涉水,遇到河流则在河边先目测河宽,磕够与河流宽度等长的长头之后方可过河,一点儿马虎不得。

除此之外,还有于寺庙殿堂之内或外围,原地不断磕长头的形式,不同的只是不行步,其余的与行进中磕长头一样,常有磕十万长头者,这样才表示虔诚。另外,围绕着寺庙或神山圣湖的磕头朝圣方式较转经则更加虔诚,朝圣者亦是口诵佛经,三步一磕。

煨桑就是将松柏枝放入桑炉中焚烧,类似于汉族的烧香礼佛。在藏区的寺庙、垭口,包括普通民众的家中都备有桑炉,每逢藏历节日,人们起得很早,第一件事就是煨桑礼佛,据说在煨桑的过程中产生的烟雾不仅使凡人有舒适感,佛陀也会十分高兴,因而信徒们以此作为祈福的一种形式,希望佛会降福于敬奉他的人们。

文章来源:西藏—假想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