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网

探秘盛唐木建“活化石” 梁思成林徽因曾骑驴寻觅(组图)

发布时间:2024-09-25 08:50:46作者:念佛网
探秘盛唐木建“活化石” 梁思成林徽因曾骑驴寻觅(组图)

[原标题] 探秘盛唐木建 活化石

敦煌壁画中的 大佛光寺 (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上世纪30年代,日本人曾断言,中国已不存在唐以前的木构建筑,要看唐制木构建筑,人们只能到日本奈良去。但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却始终相信国内肯定还有唐代的木构建筑。

一个偶然的机缘,在敦煌117号洞窟中,梁思成发现有一张唐代壁画 五台山图 ,上面绘制了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全景,并指出了每座寺庙的名字。其中有一座叫 大佛光寺 的建筑,让他看到了发现唐代建筑的希望。按图索骥,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骑着毛驴跋山涉水,开启了寻觅唐代木构古建的旅程,佛光寺也从此成为第一座被发现的唐代木构建筑 活化石 。

从唐至今,历经千年,包括大名鼎鼎的 佛光寺 在内,如今中国仅存4座唐代木构建筑,悉数皆在山西省境内。为了寻访这些洞悉千年风云变幻的建筑奇迹,魅力山西 盛唐古建 探秘之旅近日启程,本报记者远赴三晋大地,展开了一场盛唐古建的 发现 之旅

佛光寺:佛座后藏神秘壁画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部距台怀镇约48公里的豆村镇,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据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专家郑庆春介绍,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是我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典范之作。敦煌五代壁画《五台山图》中就绘有五台山大佛光寺的图像。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 四绝 。

佛光寺牌匾(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据唐代《古清凉寺》记载,佛光寺创建于471年~499年间,即北魏孝文帝时期。隋唐时期,佛光寺已经声名远播,中唐以后,寺内曾建有三层九间高达72米的弥勒大殿,更可谓盛极一时。

一直到了唐代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大灭佛的时候,偌大的佛光寺才土崩瓦解,僧人也作鸟兽散,幸存下来的只有残垣断壁。后来,到了唐宣宗大中年间,佛教再一次进入兴盛时期,才在一个名叫愿诚的法师主持下在原址予以重建。其中,山腰上的东大殿至今保持了唐代重建时的风貌,是不可多得的唐代瑰宝。1961年,国务院将佛光寺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庆春向记者介绍,东大殿外在形象集中体现了唐代木构建筑清爽简单、祥和浩荡的气魄。北侧的文殊殿是座著名的金代建筑,单檐歇山顶。 建造用减柱法,这种不规则的用柱法,元明以后已不多见,就是在宋金建筑中也很特殊。这样的结构形式是我国现存木结构建筑中的孤例,也是我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实物例证。

佛光寺彩塑(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深处殿内,让记者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殿宇中那些栩栩如生、色彩艳丽如新的塑像,鲜活灵动,似乎会随风舞动。

更有趣的是,在东大殿佛座背后的一个壁面上还 藏 有一幅极其生动的壁画,是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1964年考察时偶然发现的。画面高35厘米,宽100厘米,两侧被后人用土坯墙封护,光线幽暗,所以发现时这幅画色泽如新,保持着唐代的原貌。画上画有天王、天女、鬼怪、妖猴、神龙等,人们俗称《镇妖图》。

天台庵:太行深处藏古庵

天台庵是1956年山西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当时的报告认为 有些地方近似南禅寺正殿 可能是一座晚唐的建筑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中国佛教创立最早的宗派 天台宗 的庵院。

天台庵(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天台庵正殿是一座不大的佛殿,建筑在太行山深处王曲村的中坛孤山上,四周青石砌岸,松柏为墙。天台庵原建制不详,现仅存正殿三间和唐碑一通,虽规模不大,却是我国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中极其珍贵的实例。大殿单檐歇山顶,举折平缓,出檐深广。殿身各柱柱头优美古朴。殿内梁架及斗栱上保留有简单的清式彩绘,山花壁内尚有部分清代壁画残迹。大殿结构简练,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这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

引起记者注意的是,天台庵在梁架结构上还保持了唐代的梁架结构。但是它的举折,也就是屋顶,已经比南禅寺和广仁王庙稍高了一点,那就是说到了晚唐,梁架在往高里做,包括佛光寺东大殿的举高都比南禅寺高,可以看出越早一点的建筑,屋顶越比较平缓,越到晚期的建筑屋顶就越举高。天台庵则为唐制至宋制的过渡实例。

除了佛殿,寺院中保存下来的就只剩下一通石碑和殿前的一对石狮子了。石碑,最终经不起历史风尘的吹拂,字迹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倒是殿前这两只憨态可掬的石狮子,似乎早已看惯了世事沧桑,显得颇为老练世故。

广仁王庙:寂寞千年的活化石

山西芮城县素有 文物之乡 的美誉,这里有著名的古魏城遗址,唐代的木结构建筑广仁王庙以及精美绝伦的永乐宫壁画。广仁王庙是一座典型的唐代建筑,老百姓俗称五龙庙,它的建筑年代(唐太和五年即831年)比佛光寺还早了23年,仅晚于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在我国现存的四座唐代建筑中名列第二,为河东一带唐代建筑的孤例。

广仁王庙(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广仁王庙又称五龙庙,庙前曾有五龙泉水,为当地灌溉之水源。因五龙之中的青龙又被称为 广仁王 而得名。庙宇由正殿、戏台、厢房组成,四周有围墙,东南角辟有小门。据说原来在庙门和照壁之间,有呈八字形的两座石坡为道,后来因为土崖塌陷而被毁,东西厢房也被夷为平地,现在仅存正殿和建于清代的戏楼。广仁王庙的大殿造型端丽、结构简洁,屋顶平缓,板门棂窗,单檐歇山顶,古朴雄浑,显示了唐代的建筑风格。

广仁王庙能够历经风雨沧桑保留到今天,实属上苍厚爱。据记载,这座庙1958年曾经大修,原打算恢复唐朝的原貌,但由于当时对唐代建筑的风格、结构、周围环境及其布局,都没有认真加以研究,加上财力不足等原因,在修护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比如正脊的花纹无所依据,鸱尾的式样不太对头,台基和檐墙也采用了新式条砖。但斗和梁架仍保存了唐代木构建筑的特点。

这座没落在无垠麦田和乡下民宅的乡下小庙,它很普通,却寂寞地守候千年风雨。时至今日,广仁王庙地处的龙泉村及周边村民依然会在庙里进香祈福,正月十五依然会在庙前进行龙灯表演,使这座不起眼的乡间小庙俨然一座生生不息的 活化石 。

南禅寺:惨遭南禅劫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是唐代武宗灭法前唯一保存下来的佛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大殿,也是亚洲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比佛光寺还早七十五年。

其中佛像为唐塑,1999年不幸被毁被盗,被称为 南禅劫 。

南禅寺大殿结构图(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南禅寺大殿位于五台县东冶镇李家庄旁一处高岗上,属于五台山台外寺庙。寺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078平方米。寺内主要建设有山门(观音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和大殿,组成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

唐建大佛殿,为南禅寺主殿,外观秀丽、古朴。方整的基台几乎占了整个院落的一半,全殿共用檐柱12根,殿内没有天花板,也没有柱子,梁架制作极为简练,墙身不负载重量,只起隔挡的作用。南禅寺的屋顶是全国古建中最平缓的屋顶,与明清时崇尚的 陡如山 明显不同。

南禅寺(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南禅寺中最著名的文物,是大殿里那几尊唐代塑像。除了甘肃莫高窟外,这些都是内地现存最早的佛教塑像,非常珍贵。可惜近年发生了大规模的文物抢劫,据《中国文物报》报道,1999年11月24日晚7点左右,三名歹徒闯进南禅寺,将保管人员打伤捆绑起来,割断电话线,砸开佛坛的钢网门锁。大殿里的唐代佛像被当胸挖开,腹内宝物被偷走,文殊菩萨的后背也被掏开,其余几尊塑像同样受到破坏。唐代特有的两尊最美丽的 似宫娃 供养菩萨被锯断劫走,狮童塑像也从脚跟处被掰断劫走。

四座唐代仅存木建筑缘何都在山西?

天气干燥,地处偏远,侥幸逃离历史风尘。

俗话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此言不虚。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68处,15万多平方公里的三晋大地上就有271处,位居全国之首。山西的文物拥有量亦居全国之首,高达全国文物量的70%之多。

山西何以会独揽仅存的4座唐代木构古建呢?究其原因,和山西独特的地理、人文风貌息息相关。在郑庆春看来,这些珍贵的唐代古建筑之所以悉数存于山西,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山西老百姓热衷宗教活动,对故土乡里有着深厚感情,对神灵颇为敬畏。

另一方面,相比周边的山东、河南等省份,山西境内没发生过太大的战乱,使这些古建筑得以侥幸存留。此外,山西气候干燥,没有白蚁,避免了虫咬毁损的风险。

这些庙宇多处于僻静的穷乡僻壤,香火不旺,恰恰成就了它们历经千年屹立不倒。

这几所寺庙,多半都非国家所建,如果香火旺,寺庙钱财宽裕,大可数次翻修重建。正因为地处偏远,香火难以为继,反而使这些寺庙得以顽强 存活 。

梁思成、林徽因:骑着毛驴寻觅佛光寺

目前,经过建筑学家、考古学家多年考察确证,全国共有4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唐代木构建筑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芮城广仁王庙、平顺天台庵,它们都奇迹般地存于山西省境内。这些榫卯结构不着一钉的木构建筑,传达着唐代独特的艺术神韵。

林徽因在测量古建筑(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如果只能选择一座唐代的古建筑,也许就是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它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有分量的唐代建筑,梁思成先生形容为 国内古建筑的第一瑰宝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关于古建筑的研究及发现几乎是一片空白。曾有日本学者断言:中国已不存在唐以前的木构建筑,要看唐代木构建筑,只能到日本的奈良去。然而建筑学家梁思成却不相信这一点。一次偶然的机会,梁思成看到了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敦煌石窟按实物拍摄的《敦煌石窟图录》,其中117号洞窟的唐代壁画让梁思成怦然心动,这张 五台山图 不是绘制了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全景吗?其中一座名为 大佛光之寺 的古寺不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唐代木构建筑吗?

然而时间已过去一千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虫蛀、火灾、战乱 对木构建筑都是致命的威胁。加之当时战乱频繁,许多极具价值的庙宇都可能被毁于一旦。

1931年至1937年间,为了收集编写中国建筑史的资料,梁思成与当时营造学社的同仁们跋山涉水,跑了200多个县,调查研究了2000多座古建筑和早期造像石窟。

1937年6月26日,梁思成、林徽因骑着毛驴来到山西五台山脚下的豆村。黄昏时分,这个偏僻村落背面山坡上的一座外形奇特的大殿映入他们的眼帘。巨大、坚固和简洁的斗拱、超长的屋檐,显示其年代之久远,梁思成惊喜万分, 它能比我们此前所发现的最老的木建筑还要老吗?

繁复的测量与艰难的考据开始了。他们看到殿内的22根檐柱和14根内柱围成一个 回 字形,在宋人李诫所著《营造法式》中,这种形构被称为 金厢底槽 ,这正是中国古代早期木结构建筑特有的型制。梁思成又发现,这大殿的屋顶架构,只在唐代绘画里才有。而塑像、梁架、斗拱、藻井甚至壁画、墨迹都明白无误地传达出晚唐遗风。

梁思成先生说, 这是我们这些年的搜寻中所遇到的唯一唐代木构建筑。不仅如此,在这同一座大殿里,我们找到了唐朝的绘画、唐朝的书法、唐朝的雕塑和唐朝的建筑。个别地说,它们是稀世之珍,加在一起它们更是独一无二的。 至此,中国不存在唐代木构建筑的说法被否定。佛光寺这座被忘却千年的奇珍惊动了世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