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佛教唐卡制作过程
发布时间:2024-09-26 10:13:06作者:念佛网唐卡的制作过程是艺术创作,更是一种修行方式。想要成为优秀的唐卡画师,需要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努力学习。而要完成一幅作品,少则数月多则数年。从绘制前的准备,到起稿上色、着色晕染,再到后期的装裱开光,没有哪一种绘画工艺可以和唐卡绘制的繁杂程度相提并论。绘制的过程要求极为考究,每一幅作品都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规范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干百年来,唐卡艺术“保守”传承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良完善,最后形成了一套工艺流程并传承至今。画框、画布、绷线、绷架、磨画石、瓷碗、直尺、圆规、色线、炭笔、毛笔和勾线笔都必不可少,在传统工艺中,有的工具还要亲自制作。大多数唐卡都是在布面、绢面或纸面上彩绘而成,其表现的人物、佛像细腻而有神韵,花鸟山水、宫殿楼阁栩栩如生,整幅作品色彩绚丽无比。而在绚烂美丽的背后,每一幅唐卡都凝结着画师的血汗与众神的护佑。
绘前仪式
按《造像量度经》要求,唐卡画师必须是人品高尚、慈悲智慧、尊崇佛法的僧人或俗人。绘唐卡前,要沐浴焚香,诵念经文,上师还会通过观修,祈请智慧之神文殊菩萨进入画师的躯体。如果画的是密宗本尊或护法神,则要根据所画的本尊或护法神举行人密仪式和观修。画师的衣食住行也要遵循宗教酌各种仪式,如在绘制期间严禁吃肉、饮酒、吃葱蒜、不近女色等。画师的个人能力、素质、品行都符合要求后,才能进行绘制。
制作画布和画笔绘制唐卡前,首先要根据画面的大小来选择尺寸合适的画布,一般选择白色或乳白色的浅色棉布作为画布。画布要有少许弹性,不能过厚或过硬,并要检查画布表面是否有破损、污染或其他瑕疵。唐卡的画布一般为棉布、麻布,早期布料均为手工编织,质地较粗糙且幅面较窄。画布根据画面尺寸剪裁拼接,然后将其润湿,缝于四根细木条上,再用麻绳绷在特制的井字形木框上,画布与木框需保留三到五厘米的距离。接着用淡胶水刷画布,堵上所有的布眼,阴干后用白垩土掺和优质的骨胶,均匀地刷在棉布上,晾干后用贝壳或圆石反复打磨。重复这样的工序起码三次以上,每将画布湿磨一次,都得将木框上的绳子拉紧一次,直至画布光洁如纸、细腻如绸,画师便可在这块紧绷于木框上的白布上直接作画了。
有些绘画所用的笔也需要自己动手制作:用剪刀剪下一小撮黄鼠狼尾毛,刮掉其中的绒毛后,放入制笔模具,再以鸡或鹰的一节羽毛梗为笔尖,以牛胶黏合两者,就成了一根唐卡画笔。
起草构图与造像量度唐卡的绘画流程主要有描绘轮廓、涂染色彩、勾线、磨金开眼等。其中,描绘轮廓部分包括画定位线,起草构图,白描等步骤,其关键之处在于造像的度量把握。桕比于汉地绘画和西方绘画的自由随意,唐卡绘画中的造像量度容不得半点改动,如有违背则画师就会有恶报。因此,唐卡的绘制起草工序严谨,造像量度有着统一的规定。
1、画定位线:在画定位线前,首先要确定唐卡的尺寸。如果所要绘画的唐卡的边线长度大于画布边线长度的二分之一,就要在整块画布上画定位线,相反,如果不够就要将画布平均分成四份,在其中一份上进行绘画。定位线要先画中线,在画布的上沿处确定出中心点的位置并标记,然后将弹线尺的上端固定于中点处,弹线下端系一重物,使它自然垂直并固定,拉起弹线轻轻一弹,这时画布上所显现出的一条印记便是中线了。中线画好后再将弹线尺两端固定于画布的两个对角处,画出对角线,再按同样的方法画出另一条。
2、起草构图:藏语的“姜瑞”就是起稿的意思,所需的主要工具是自制的木炭条、红泥棒和铅笔。按照佛经规定,起稿须先画定位线,包括边线、中心垂直线、两条对角线和其他所需的辅助线,先画主佛,而后画菩萨、法师、护法神;接着画山河、日月、彩虹、蓝天、祥云、花草、动物、建筑和供品等。
绘佛像时,先绘莲花座,再画衣饰,然后画佛身,而佛像的眼睛留待后期“开眉眼”时一并再画。画出佛像的素描草图之后,再用墨勾线定型。唐卡画师必须从小接受师傅的训练,从临摹前辈画稿开始,熟读经典并练就精准的笔力后,方可开始真正起草构图一幅唐卡。可见这一步骤在唐卡绘制过程中的重要性。
3、造像构图:绘制头部比例格,要先打好顶线和中线,然后中线两边的脸宽各六缩,耳宽各两缩,共五条纵线。从顶线起宝顶两缩,发厚四缩,发迹至眉线四缩,眉线至眼上线一缩,眼宽一缩,眼至鼻下线为两缩,鼻下线至下颌为四缩。从下颌线与中线交叉点往两边各留两缩,这两处和发际线与中线交叉的两边连接所出现的立三角形中得出两眼之间的距离、鼻头宽度和嘴的两角点。发际与中线交叉点到脸边线与鼻下线交叉点左右两点的连线得出眼外角位置,眉线和脸外绒交叉点与立三角形下颌底线两边相连得出鼻和嘴的范围。绘制佛身比例格,从中线向左右各画一拓缩宽的腋位线,再向外打四缩宽的肩内线,然后打二缩宽的肩外线,再打八缩宽膝外线,左右各四条垂直线。颈长四缩,胸长十二缩,胸至肚脐十二缩,小腹四缩,耻骨联合八缩,双脚盘压点四缩再到膝底线四缩。打好比例格后,就要用炭笔在比例格内绘制出中心任务跌及一些装饰性辅助图案的草图。绘图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炭笔,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整体顺序进行绘制。画草图时讲究的是笔锋流畅,线条饱满,布局对称,不能将人物画歪,或两边大小不一,要求绘画者绘画功底深厚并且经验丰富,何时起笔何时收笔都要心中有数。起笔果断,自然笔锋流畅,运笔自如,必然线条饱满。
4、白描:唐卡绘画中的白描,就是用毛笔蘸取用水冲淡了的墨汁,将画好的草图再从新描绘临摹一遍。这一步骤看起来容易,其实不然。它是一项细致而且关键的工作。白描一旦画错便无法进行修改,绘画人员的每一笔都决定着下一道工序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因此,要严格按照起稿画出线条、笔锋、轮廓,不能够随意增减笔画。白描时要求绘画人员做到:眼准、手稳、心静。白描时~般按照从下到上的整体顺序迸行描绘,这是为了避免手掌将还没有白描好的草图线条蹭掉。白描完成后,还要用老鹰羽毛整体擦除一遍,目的是将没有被墨线盖住的炭笔痕迹除去,以保证画面的洁净。
着色、晕染唐卡的着色一般采用平涂方式,也有为了明暗的层次感而用染色方法。
无论涂、染,都要遵循“淡色重染”的原则。唐卡所使用的矿物质颜料一般呈块状或粉末状,需要事先进行调制。将颜料、清水、牛胶以2:1:0.5的比例调制成黏稠状,即可使用了。也可以根据需要,将矿物颜料与其他颜料相互混合,来调制出不同的颜色。藏画一般分有主色和副色,主色有五,分别为:白、黄、红、蓝、绿;副色有九,分别为:橘红、肉色、淡胭脂、暗黑、烟色、土色、紫黑、松儿石绿和骨头色。一般颜色在使用上除了几个主色外,都是由颜色之间互相调配而成。此外根据经验,在洗笔桶底沉淀的颜色集中保存后叫集成色,是人工难以调出的好颜色。
1、着色:唐卡的着色一般采用平涂方式,先把面积较大的人物、衣饰部分颜色涂好,然后是天空、景物、地面等,最后才是面部。着色时,绘画人员要对这幅画稿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哪个部分要上哪种颜色要做到心中有数。给唐卡着色是一项很细致的工作,需要绘画者下手精准、灵活。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画:(1)毛笔每次蘸取的颜料不宜过多,以免颜料滴落到画布上的其他位置。
(2)绘画者视线要与着色区域基本持平并且要保持平视,以免因视角的差异而将颜料涂出规定着色区域以外。
(3)唐卡着色一般要遵循“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的原则,需要上相同颜色的区域要一次上完。
(4)下笔着色的力度最好保持一致,不要时轻时重,以免出现颜料薄厚不一的情况。在给靠边线的区域着色的时候,要先用笔尖沿边线里测描一下,防止颜料涂出边线。
(5)要注意色彩明暗的递进关系。例如在绘制天空的时候,为了表现出天空的深邃感和层次感,通常需要绘制出三个层次,由淡蓝至天蓝最后到深蓝依次递进。
(6)中心佛像的脸部和身体部分可以上肉色也可以上金粉。如果上金粉的话,为了提高金粉的附着力,一定要上一层黄色颜料打底,等颜料彻底干透以后再上金粉,这样金粉就不容易脱落了。着色时,仅仅靠层次分明的颜色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出画面的质感,这就要靠晕染来将它们融为一体
2、晕染:晕染又叫染色,是唐卡绘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它既可以与着色同时进行,也可以在着色之后进行。晕染主要是根据景物的远近、明暗、向背和骨骼、肌肉的变化,进行由浅入深地分染。晕染的作用主要有两今方面:一是对深浅两种颜色的结合处进行处理,使其看起来浑然天成,自然流畅,如若一体。二是加强空间透视和强调人体结构的变化,赋予唐卡画中事物真实的质感与立体感。如果说线描是对人体轮廓的把握,塑造人体的骨骼,那么色彩晕染则是填充人体的血肉。如白居寺壁画唐卡中马头明王和不动明王等护法神的形体描绘,其晕染的处理堪称佳作。其上下肢和面部、腹部的晕染,不仅表现出骨节的转折和肌肉的表化,使肌肤富有质感,更重要的是通过晕染,加强和突出了四肢造型的力度和气势,与健劲的轮廓线紧密配合,精妙地刻画出护法神内在的气质,达到了绝妙的艺术效果。在长期艺术实践的基础上,西藏画家更是摸索和总结出了一套“明面由暗面表现,凸处由凹处体现”的晕染原则和色彩运用搭配的理论体系。晕染的方法主要有明暗分染法与湿染法两种。明‘暗分染法:在笔尖上蘸取少量清水,从颜色深的地方向颜色淡的地方分染。这种方法不能着急,要用笔尖一点点地将深色晕染开来,和浅色区域形成一种自然过渡,不再具有明显的分界线。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晕染效果好,在实际绘画中使用较多,但是比较耗费时间。湿染法:是指浓色和淡色一次性混染的方法。
具体做法是,在一只毛笔上同时舔取两种颜料,在画中两种颜色的结合处进行染色。利用这种方法晕染见效快、效率高,但是最后的晕染效果略差于明暗分染法。由于着色和晕染会掩盖原先勾勒的轮廓墨线,因此晕染之后,必须重提墨,反衬晕染的效果。
勾线、磨金、开眼唐卡的后续工作还有勾线、磨金、开眼。其中尤以勾线最具唐卡的特色,它不仅给绘画作品增色,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唐卡的价值。勾线共分为五大类:平勾、浊勾、衣勾、叶勾、云勾。其中,平勾如同马尾,用淡色勾出细而平的线,多用来勾肉线等;浊勾的线头到线尾变化多,一般用来勾山石和粗木等;衣勾顾名思义,是用来勾衣服的,其线凸处粗而凹处细,从粗线头向细线尾逐渐消失;叶勾则多用来勾树叶,其中间粗,两头细;云勾较特别,其线头较浓,逐渐向外变淡,本身具有明暗立体的感觉,用来勾云边和靠背。
1、勾线:在给佛像靠背及佛光勾绘金线时要注意,在两条直光线中要加画一条波纹线,线根较粗逐渐变细,而且每一条金线最好一笔勾出,中间不要续勾,光线起头与身体和衣服等处留一小段空白,这样勾出的金线才显得自然流畅。在给佛像衣服勾绘金线时,一般要勾出内细外粗的两条平行线或勾画植物叶圈装饰和水纹线等。在给建筑物勾金线时相对自由一些,一般屋顶屋檐可直接涂金或勾画平行金线,柱予上通常用金线绘制龙凤等图案。
2、磨金:唐卡的勾金线,是将纯金磨成细粉末,加水和骨胶调匀,涂绘、勾线在画布上,再用宝石笔头的硬笔打磨,使其发光,整幅唐卡就变得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了。唐卡中需要磨金的地方有:佛像冠冕等珍宝装饰,靠背上镶嵌的珠花边,房屋及屋顶的勾金、树叶、帐幕、岩石、火纹、手持物、水光、宝物及怒相神的太阳祷等涂有会液处。
3、开眼:唐卡绘制的最后一步是刻画脸部,这一过程叫“开眼”的方法是先把脸部染色,五官一一画出,然后用白色颜料画出眼白部分,注意两眼眼白一定要等宽,最后用浓墨点出眼仁完成点睛。唐卡画最后的开眼也是整幅唐卡的点睛之笔,这轻轻的一笔,赋予了画像生命的气息,其逼真的神态令人叹为观止。
藏式缝裱开光唐卡绘制完成后,须在画面的四周缝裱锦锻,藏语称为“贡夏刀,其规格尺寸均得按比例裁剪。在缝裱的过程中,对于唐卡画面四周的丝带贴面、背面的裱衬以及木棒两端的套盖轴头等都有严格的规格和要求。
最后,对佛教题材的唐卡需进行装藏加持,在唐卡的背面,对准佛像之首、颈、心处用朱砂写上藏文或梵文“崦、啊、哞’’真言,同时请喇嘛念经加持。人们相信通过装藏、开光的唐卡佛像与真佛一样,将其供奉。唐卡来到汉地后,已经没有为了移动丽卷轴的必要,大多成为收藏的装饰,所以,藏式的装裱在汉地很少,更多的是西方油画式装裱世界文明虽然在不断进步,但人类从来都不会拒绝“古老”。唐卡的绘制过程处处凝聚着藏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纯粹的手工制作、毫不偷工减料的工艺流程更加显得弥足珍贵。绘画流派伴随着教派之间的纷争在不断变化,然而绘制神佛的虔诚之心却贯穿着西藏绘画的始末
唐卡艺术绘制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质朴感与谦卑心,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不能比拟的。了解了唐卡的绘制,自然而然也就了解了唐卡为什么会有绚丽迷人的艺术气质。其实,唐卡光彩鲜丽的背后,还蕴藏着另一个秘密:那便是绘制唐卡所用的颜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