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四章 圣智境界离有无
发布时间:2024-10-22 08:57:49作者:念佛网第四章 圣智境界离有无
本章分三节 一 圣智离有无二边 二 不生妄想不能说是无 三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第一节 圣智离有无二边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
白话解
大慧菩萨知道参加法会的大菩萨们的想法,希望佛说清楚以自觉圣智观察如何分别种种法的自性,于是对佛说:
经文
世尊,唯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百八句分别所依,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
白话解
请世尊为我们说,用圣智观察,如何正确理解百八句中那些问题的真实义?那些事情,那些现象,是有是无,如何分别?还请世尊为我们讲明白。修习菩萨行怎样认识事物的自相和共相?怎样理解这些自相、共相的妄想性?
经文
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①,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
[注]
①人法无我 先要弄清楚佛中所说的“我”是什么意思。《大涅槃经 哀叹品》说:“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能主宰)、是依、性不变易、是名为我。”“人我”的意思是,自己的色身(躯体)、识身(认识)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法我”的意思是,所有的法都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
声闻乘破除了“人我”,立“人无我”观,但未破除“法我”;缘觉乘破除了“人我”,立“人无我”观,还破了一分无明,但也未破除“法我”;大乘修菩萨行,才能破除“法我”,确立“法无我”观。
佛陀所说的一切法也无我。《金刚经》说:“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就明白地告诉了我们,一切法(包括佛陀说过的所有的法)都无我。
“人无我”、“法无我”的“无我”, 即是不实、不真、无常、不能主宰、不是实相所依、性不确定。
白话解
如果大众明白了自相共相的妄想性,便能够正确地全面地观察清楚“人无我”和“法无我”,净除所有妄想,用自觉圣智照亮各个修行地,超越所有声闻乘、缘觉乘与及外道那些修行人贪着种种禅定乐的境界,达到如实地观察不可思议的、如幻如化的玄妙境界。
经文
毕定舍离五法自性①。诸佛如来法身②智慧,善自庄严,起幻境界③,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④,乃至色究竟天宫⑥,逮得如来常住法身。
[注]
① 五法自性 想通过修行转妄识为正智,一要听法读经以明理,二要修习禅定以体证。所有佛经说的法,讲的理,都不离五法自性。
五法指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这里说的自性指缘起自性、妄想自性和成自性。
名和相是生起妄想的因缘,以此因缘又生起更多的名和相,这种性质,称为缘起自性。
愚夫执着这些展转相生的、虚妄不实的名相以为真实,从而妄识生生不已,这种性质,称为妄想自性。
如果明白了名相虚妄不实,离名离相,不再转生妄想,妄识便转成正智,这种性质,称为成自性。
这三种自性,在唯识学中称为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和圆成实自性。
② 如来法身 法身,指一个人对一切事物认识的集合,包括人生观和世界观。
《佛遗教经》说:“汝等比丘,勿怀忧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由此可知,如来法身即是佛世尊神圣的思想品德,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于一切时都保持自觉圣智,于如幻三昧中,神通自在,万法如如。具有这样的认识境界,就说修得了如来常住法身。
③ 起幻境界 先要明白什么是如幻三昧。
《圆觉经》全经以十二位菩萨向佛问义、佛做解答的形式阐述修习至静、观幻、寂灭的道理和方法。
《楞严经》全经说的就是三摩提妙修行路一件事。三摩提,即是起幻观幻、即幻离幻的修行法。在《楞严经》中,佛的声闻大弟子和大菩萨二十五人各各叙述修得圆通的入手法门,都不离起幻观幻。
其中大势至菩萨的念佛法门具体修行的方法,在《佛说观无量寿经》中作了详细的介绍,即从观落日开始,继而作水想、作地想、作树想、作八功德水想,则能初见极乐世界;接着观莲花宝座、观莲花宝座上有佛和菩萨的形象、这时便进入了念佛三昧;接着观佛身光明相、观世音菩萨身相、大势至菩萨身相,此时想自己置身于极乐世界之中,见诸佛菩萨显大光明,演说妙法,及至起身出离禅定,在禅定中所见的景象仍然历历在目;接着,可见佛的丈六金身,十方诸佛来向修行者灌顶授记。
这一切,都还是起幻观幻的有为法,只是世俗谛的境界。大菩萨即幻离幻,才能入第一义谛。
④ 兜率天宫在欲界天修行,到了知足常乐境界,就说到了兜率天宫。
⑤ 色究竟天宫 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恼,未得自由自在。到达这个境界,就说到了色究竟天宫。
白话解
确立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的观点,就能彻底摆脱五法自性名相妄想的束缚,获得如实的、正确的“如来法身”智慧。便能运用种种方便法门,心专一境,生起幻相,再舍离幻相,起幻离幻,步步升进,善见一切佛国刹土,一直到色界天最高处的色究竟天宫,再继续努力,直到最后修成如来常住法身
经文
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着,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如兔无角,一切法亦复如是。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常人考虑问题,总喜欢偏于一边。法相是实有的“有”还是虚无的“无”?有一种外道,推求不得生起一切法的原始因缘,主张一切法都像兔角一样,本来就不存在,他们执着‘无’相,说一切法都无所有。
经文
大慧,复有余外道,见种求那极微陀罗骠①形处,横法各各差别。见已计着,无兔角横法,作牛有角想。
[注]
① 陀罗骠 极微的微尘。
白话解
另有一种外道,执着“有”相,他们说,譬如把牛角分了又分,分到极微极微,最终还是“有”。主张一切法都像牛角一样,不是无所有,而确实是有。
经文
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
白话解
那些外道,不是执无,便是执有,对种种法虚妄分别,计有计无,总是偏执“有”、“无”二边之中的一边。这种偏执的观点,称为“二边见”。这些人不了解自己心中显现的心量究竟是怎么的一回事。
经文
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无,不应作想。大慧,若复离有无而作兔无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观,故兔无角,不应作想。
白话解
修行人应当摆脱执着“有”或执着“无”的偏见,如果执着无见,想着一切法都像兔角一样无所有,便是邪想。因为有些动物有角,才会显出兔无角,有与无二者是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的双方,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不可能存在。
乃至微尘分别事性,悉不可得。
经文
大慧,圣境界离,不应作牛有角想。
白话解
想着一切法都像牛角一样确定是有,也是邪想。追根究底,推求一切事物初始生因,都不可得。
白云按 圣智境界离有无二边,不起二边见,不应当在兔无角、牛有角等问题上作无益的纠缠。
第二节 不生妄想,不能说是无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得无妄想者见不生相①已,随比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
白话解
大慧问佛:世尊!已不生妄想的菩萨,已达到无相的境界,观察一切自心显现的种种影像,都不生妄想,可以说是“无”吗?
[注]
① 见不生相 除死了的人、植物人、熟睡的人之外,因为藏识流注不灭,所有人心中的色相无时不存在。愚夫见相生妄想,智者见相能离相,不生妄想。见相离相、不生妄想,便说是“见不生相”。
经文
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不能认为观察一切自心所现的种种影像不生妄想,便可以说是“无”。
经文
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彼依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
白话解
为什么呢?因为有那些自心显现的种种影像,才会生起妄想。譬如依有角与无角的分别,执着二边见的人便生起“一切法是有”或“一切法无所有”的妄想,而圣智境界的菩萨不起妄想。角和妄想,看来是两回事,实质上,这两者非异非不异。在此,角是依因,的确有角,你无妄想,并不是无角。
经文
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
白话解
如果说妄想与角异,则妄想不因角而生,没有角作依因,就不会生起那些妄想。所以不能说它们异。
经文
若不异者,则因彼故,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
白话解
如果说他们不异,角与妄想细细分析都不可得。所以又说它们不异。
经文
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
白话解
因为妄想与角不异,它也无确定的实性。因为二者都无确定的实性,有什么法、有什么原因可以说是“无”呢?
经文
大慧,若无故无角,观有故言兔无角者,不应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
白话解
如果因为无说无角,是从观察牛有角才说兔无角,不应作“无”想。这是对“有”而说“无”,不是“无”的正确的因,这是不能成立的。在这个问题上,说“有”说“无”都不能成立。
第三节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经文
大慧,复有余外道,见计着色空事①,形处横法,不能善知虚空分齐②,言色离虚空,起分齐见妄想。
白话解
另有一些外道对色和空这两个对立统一的双方,只见其对立的关系,不了解其统一的关系;只见部分,不见整体,他们把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执着色是实有,空是虚无。
[注]
① 计着色空事 外道执着色就是色,空就是空。他们不会用发展变化的、全面的、互相联系的、相对的观点看问题,而是用静止的、片面的、孤立的、绝对的观点看问题,生起偏执的二边见。
也有人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或只说前半句,或只说后半句。只说前半句的,否定空即是色。只说后半句的,否定色即是空。这些都是有害边见。
② 不能善知虚空分齐 分指部分,齐指整体。在阳光下,一般人不知道在自己眼前的空间中是否存在太阳光,因为看不见空间有什么颜色。当你对着太阳的方向喷洒水雾时,便会看到美丽的七色。这说明空中有种种色,各种色只不过是空的一部分。再说,色和空两者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它们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各依一定条件向对方转化。
经文
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大慧,色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别当知。
白话解
其实,空即是色,虚空包含各种色;色即是空,只有在虚空中才能显出各种色相,如果没有虚空,便不可能显出色相。
经文
大慧,四大种③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
[注]
① 四大种 古印度的哲学家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成的,称这四种元素为四大种,简称四大。
白话解
由四大种生出种种色,虽然每种色各有各的自性自相,看起来与虚空不一样,但并不能说明每一种色相没有虚空之性。
经文
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大慧,又牛角者,析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
白话解
人们见到牛有角,才会想到兔无角。如果把牛角分成微尘,分了又分,至于无限,到看不见时,便说是空了。只是因为看不见,说它是空,却没有道理认为就是无。这些外道观察一切事物都是这样,不会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非此即彼,总是偏执二边中的一边。
经文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当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妄想。
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现妄想,随入为一切刹土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白话解
世尊告诉大慧:自心所现的虚妄影像,各式各样,变化无量。你们都是优秀佛子,应当明白这些影像都是自心妄想的产物,应当远离像兔角牛角那样偏执有或无、偏执色或空等二边见,随自心所现的种种现象施设最胜的方便法门,对众生进行教授。
经文
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大慧,又牛角者,析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
白话解
人们见到牛有角,才会想到兔无角。如果把牛角分成微尘,分了又分,至于无限,到看不见时,便说是空了。只是因为看不见,说它是空,却没有道理认为就是无。这些外道观察一切事物都是这样,不会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非此即彼,总是偏执二边中的一边。
经文
长短有无等,展转互相生。
以无故成有,以有故成无。
微尘分别事,不起色妄想。
心量安立处,恶见所不乐。
觉想非境界,声闻亦复然。
救世之所说,自觉之境界。
白话解
长短有无对待立,相互为因展转生,
因为见无才成有,以有成无互为因。
分到微尘不见色,不应因色起妄心,
心量广大容纳处,不让恶见来染侵。
缘觉觉想非境界,声闻境界亦非真,
悲心救世如来说,自觉境界始见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