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网

民间信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4-10-25 09:58:47作者:念佛网

  民间信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作用


  民间信仰(民间宗教)同其它宗教一样,不是人脑里固有的东西,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生存实践发展的客观反映和结果,是人们被动地屈服于被神化了的自然力和社会力压迫的一种表现。这是一种产生于民间的,比道教更为古老,流传范围更为广泛的一种宗教信仰。民间信仰伴随了人类社会5000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自身的扬弃,使自身具有生存的空间,因而民间信仰至今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民间信仰的产生是从原始的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灵魂崇拜开始的,是一种朴素的原始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自然科学发展和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而发展变化,进行自身的扬弃,使之与社会的发展程度相适应。这种民间信仰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任何人的思想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上各个阶层、各个地区人们的思想意识,其作用是不可小视的。民间信仰是一种思想意识,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适当地发挥民间信仰的作用,是极有禆益的。
  一、民间信仰的核心是“善念”,是与构建和谐社会相吻合的。
  民间信仰的内容极其庞杂,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灵魂崇拜、生殖崇拜、因果报应等诸多的方面。其思想核心可以归纳为一个“善”字,或称之为“善念”。“善”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其中心就是对他人有益,对社会有益。例如损施已资去帮助他人,可称之为“慈善”;真诚待人,不计较得失,可称之为“友善”;遵守社会公德,上慈上孝,可称之为“和善”;心地纯正,没有恶意,可称之为“善良”;与人和谐,不图私利,可称之为“良善”等等。这种善的理念正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 ,也是所提倡的。
  一个人只要做了对人民有益的事,人们就会尊敬他,百年之后也会 纪念他。妙峰山是北京地区民间信仰的中心,所供奉的主神是碧霞元君娘娘,在人们的心目中,碧霞元君是一位扶危助难,有求必应的万能之神,所以信众极广。顾颉刚先生说:“那里还有一位女神叫王三奶奶。是个天津的巫医,人民对他有好感,也在山上为她立了庙,可见一个人只要做件好事,人民是忘记不了的。”(《古史辨》自序)王三奶奶是天津一位普通的农妇,因年轻时患重病,生命垂危 ,幸遇云游居士王三思,被其所救。王三思在太医院20多年,医术很高,这位姑娘为了报答救命之恩,嫁给王三思为妻,人称“王三奶奶”。她向王三思学习医术,王三思死后,便行走江湖,行医济世, 救人无数。她行医只为行善,不敛钱财,56岁时坐化于妙峰山。人们认为王三奶奶得道成了仙,尊其为“慈善引导圣母”、“广济菩萨”,为其在妙峰上建造神殿,塑了神像,受人祭拜。正是这种行善积德,济世救人的精神,几百年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让人们视王三奶奶为楷模。
  在门头沟区田庄村有一座独一无二的庙宇,名叫“崔奶奶庙”。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这大概是北京地区创建最晚的一座民间神庙了。庙里所供奉的神像为“崔奶奶”,她是田庄本村人氏,嫁给了王家。据传她为人善良,通晓医道,有求必应。村民有病,她手到病除,而且不收钱财,治好了许多病人,深受村民的敬仰。1953年,崔 奶奶去世,村民为了纪念她,集资建造了崔奶奶庙,把她当作神灵进行供奉,至今香火不断。神是人造的,只有像王奶奶、崔奶奶这样行善济世,只求奉献,不图索取之人,才会到老百姓的敬仰,当作神灵来供奉。
  在今天社会里,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无私奉献,多做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这与王奶奶、崔奶奶行善的理念不是如出一辙吗?那些捐赠人体造血干细胞、义务献血、义务助残、帮助贫困失学儿童的人们,难道不应该受到人们的敬仰吗?这种新时代的“善举”,虽然是党和人民培养教育的结果,但与民间信仰所推崇的行善思想理念也不无关系。
  二、民间信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民间信仰是什么?“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类生存实践和生产实践发展的客观反映和结果”。(姜立勋、富丽、罗志发《北京的宗教》)在人类发展史中存在了几千年,在今后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下去,不会因为人为的因素(如文化大革命)而消亡的。这是因为,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里仍有其适应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
  1、民间信仰是团结的纽带。
  家族供奉祖先,行业供奉祖师都属于民间信仰的范畴。孔家立孔子为祖,诸葛家族立诸葛亮为祖、包姓立包拯为祖、岳姓立岳飞为祖,各姓家族所立的祖先大多是先贤大德之人,秦姓家族是绝不会立秦桧为祖的。祖先是后世子孙的楷模,同一家族的人们,以祖先为纽带,而团结在一起,互助互爱。平民百姓家所立之祖虽然不是先贤名人,没有做出过轰轰烈烈的事业,但也都是勤劳智慧,为后人打下在当地立足根基之人,因而才受到后辈子孙的敬仰。后辈子孙以祖先为榜样,艰苦奋斗,壮大和扩展家族的事业。
  行业供奉祖师有后人不忘先人之意,但更大的作用则是以祖师的名义,制订规章制度,以规范自身行业,坚固立身于社会的根基。例如瓦匠供奉鲁班为祖师爷,瓦匠登高修房时必须喊三声,让不适合的人们躲避。老北京大多是单门独院,夏天天热,女人穿的衣服少,甚至在自家院中洗浴,瓦匠高喊三声之后再上房,是让她们躲避一下,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这是祖师爷立下的规矩,对于瓦匠们的工作是大有益处的。煤矿行业供奉窑神为祖师爷,矿工有一个良好的传统,两个人在井上发生了矛盾,既使相互骂了娘,打得头破血流,但到了井下之后,仍然亲如兄弟,有危险时相互提醒,有困难时相互帮助,有谁受了伤相互救助,据说这也是祖师爷立下的规矩。这些对于人们的团结和安全生产,都是有益处的。
  在京西民间许多村庄都有全村共喝“立夏粥”的习俗,在立夏节的当天,村民们在街道上支起大锅,你出一把豆,我出一把米,贫穷之人可以挑一担水,或加上一把柴,熬好杂粮粥之后,大家一起喝。名义上是祭祀虫王爷,请虫王爷享受人间各种杂粮,别闹虫灾。实际上是促进了村民之间的团结,和谐了邻里关系。平时彼此之间有什么矛盾,此时聚在一起,一边喝粥一边拉家常,有什么矛盾也都可以化解了。一般的年轻人都不知道这是祭祀虫王爷的一种形式,而只知道这叫 喝“立夏粥”,其中敬神的色彩早已经消退了。
  2、民间信仰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妙峰山庙会是历史上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庙会,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里,来自京津冀以及其它各省的几十万香客前来朝顶进香,当时既没有“指挥部”,也没有警察和保安维持秩序,但却一切都井井有条,秩序井然,从未发生过任何事故,这是什么原因呢?在这里充斥着“善”的理念,无论任何人一到了这里,就会融合在“善”的氛围之中了,即使香客中有屑小之人,也不得不暂时收起龌龊之心,不当众人眼中的“另类”。在上山的各条香道沿途,人们随时可以看见“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的提示语,此外还有“沏茶用水,莫要洗脸”的标语,提示人们保护水源清洁;“茶根莫泼地”的标语提示人们要节约用水;“莫攀折花木”的标语,提示人们保护环境。在香道沿途,每隔几里就有一座茶棚,免费和向过往的香客提供粥、茶,缝补绽鞋、提供暑药,以及夜间照明用的灯笼。这些茶棚都是由民间香会开设的,“只求奉献,不为索取”。
  香道上的交通秩序也是井井有条的,下山的让上山的,行人让抬轿的,平常之人让一步一叩头上山进香还愿的,圣会和老会让皇会先行。到了娘娘庙,一律从右侧门进庙,从左侧门出庙。这些都是几百年来约定俗成的规矩,凡上山朝顶进香之人都自觉遵守。金受申先生说:“妙峰山朝顶进香时,所有香会和朝山人都一心向神,不生他想,路上绝无争吵之事。茶棚舍茶盐舍馒首,为人缝绽鞋,及行人让路都态度极和蔼的,道一声虔诚,有什么蹬鞋踩袜子的事全都可以过去”。
  民间表演技艺指民间舞蹈、音乐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了舞蹈、音乐、武术、体育、杂技、戏曲、美术、曲艺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些表演技艺的组织原来称为“香会”,是依附于民间神庙而存在的,是一种酬神娱人的方式。以京西门头沟为例,大多数古村都有香会组织,称为“吉祥会”或“天仙会”,每届当地的庙会期间,香会都要组织巡游表演,把自己最精湛的技艺奉献给神灵和民众。其中以妙峰山最为典型。妙峰山庙会是北京城各种香会依存的根基,香会的立会宗旨就是“给老娘娘(碧霞元君)当差”。一档新会成立以后,必须连续三年上妙峰山去朝顶进香,否则就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没有上过妙峰山的香会被视为黑会,不准上街表演。京城里的香会有“幡鼓齐动十三档”正会,他们都自称是娘娘庙里的“摆设”,有开路、高跷、中幡、狮子、双石、石锁、杠子、花坛、吵子、杠箱、天平、跨鼓和五虎棍。庙会期间是他们集中展演之时,人人都把朝顶进香视为一种荣耀。除了这十三档“井字里”的正会之外,还有舞龙、地秧歌、竹马、霸王鞭、太平鼓等几十档“井字外”的香会。解放后,香会改称为“民间花会”,其中京西的太平鼓和天桥的中幡已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门头沟区龙泉务村童子大鼓等一大批花会表演项目列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对民间信仰的内容进行扬弃,为构建和谐社会所用
  顾颉刚先生认为,民间信仰不能够简单地用“迷信”二字一概论之。妙峰山娘娘庙是北京地区香火最盛的民间神庙,每年庙会香客都多达数十万。顾颉刚先生认为:“朝顶进香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决不是可用迷信二字一笔抹杀的。我们在这上可以看出他们意欲的要求,互相的同情,严密的组织,神奇的想像,可以知道这是他们实现理想生活的一条大路”。(《妙峰山进香专号引言》)
  民间信仰或言民间宗教,对于人们思想意识的影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具有历史性的,祖祖辈辈的,潜移默化的,因而其作用也是相当大的。民间信仰中确实存有迷信的成份,但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的思想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民间信仰也不断地进行扬弃,剔除其中封建迷信的糟粕,发扬其中有助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成份,例如喝“立夏粥”原来是祭祀虫王爷,而今如有害虫出现,农民都会去喷洒农药,谁也不会去求助于虫王爷了。但喝“立夏粥”的风俗却保留着,其中心内容演变成为了化解矛盾,和谐邻里。春节放鞭炮原本是为了迎神驱鬼,但现在已经演变成为了祈福迎详,表达欢乐心情的一种方式。封建迷信不是民间信仰的主流,民间信仰的核心是“奉行善念”,而这种善的理念是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
  综上所述,民间信仰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净化人们的思想意识,提倡社会主义公德,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民间信仰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实行自身的扬弃,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因而民间信仰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仍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充分发挥民间信仰的特殊作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