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网

永宁寺与永宁寺塔

发布时间:2024-10-25 09:58:47作者:念佛网
永宁寺与永宁寺塔

阅读提示

洛阳,是佛教文化的渊薮。要解读佛教文化,须先解读佛寺文化。自东汉首座官方寺院白马寺诞生后,洛阳佛寺渐多。到了北魏时期,洛阳的佛寺已达到1367所。

这是多么热闹的景象:白天处处可见宝刹,夜晚时时可闻梵音;佛教信徒成千上万,城内城外香烟袅袅。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用来描述南朝的诗,正好可以形容洛阳。佛教之来源,佛教之演变,佛教建筑以及佛教传说,说不尽的故事和谜团,都可以在洛阳找到答案。

即日起,洛阳佛寺文化系列报道与读者见面了。那么,让我们先从闻名中外的永宁寺说起……

永宁寺

在一个闷热的午后,我们沿着310国道来到白马寺东边的铁路立交桥上。正是玉米苗疯长的时节,满眼绿色的田野里,一堆高高的黄土显得格外醒目。

那就是永宁寺!

有人兴奋地指给我们看——

关键词之一 永宁寺遗址

确切地说,那是永宁寺遗址;说得再准确点,那是永宁寺塔被焚毁后的堆积物。

早在1400多年前,永宁寺已经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大火整整烧了3个月,浓烟经久不散,笼罩在洛阳上空,成了北魏之后的洛阳人永远的痛。

历史学家徐金星说: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那场大火等于烧掉了一个龙门石窟,烧掉了一处世界文化遗产,烧掉了洛阳最为丰富的旅游资源。

这话听起来有些突兀,但一点儿也不夸张。因为永宁寺如果还存在的话,它无疑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壮观的佛寺。而高达136.71米的永宁寺木塔,无疑是世界上最高、最美的木塔。

洛阳人熟知的白马寺,山门以内的面积不过40亩,而永宁寺的面积达到98亩,还不包括四个寺门之外的广场。一名考古队员说:开始对这个遗址进行考察是在1963年,而在勘察之前,还有过一个小插曲,听到过一个笑话。

原来,这块地当时属于今天的偃师市首阳山镇龙虎滩村。勘察队员来到这里一看,麦田里有一座高大的黄土堆,土堆南边立着一通石碑,上面写着“汉质帝之静陵”。咦?是不是搞错了,寺院怎么变成了皇陵?

其实不是今人错了,而是古人错了。原来,清代乾隆年间任洛阳知县的龚松林,特别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他看到这里有一个大土堆,在查了一些资料,问了几个农民后,就认为这个土堆是汉质帝的陵墓。他看到帝王的陵墓竟落得满眼黄土、一地衰草,心中有些不忍,就为“汉质帝”刘缵立了一通青石碑。可笑的是到了清末,盗墓贼信以为真纷纷来这里盗墓,欲盗掘“皇陵”发大财,谁知只挖到了一堆堆灰烬。

事实上,在北魏时已经问世的《洛阳伽蓝记》,开篇说的就是永宁寺,并且点明了永宁寺的具体方位,可能是这位知县老爷工作太忙了,竟然没有读过这本书,以致张冠李戴,平添了一段“佳话”。

登上两米高的塔座,眼前是一个篮球场大小的高台,高台四周是巨大的青石环抱,里面是夯实的黄土。黄土上面,长着青草。

这个塔座到底有多大呢?沿着周边不紧不慢地走,走一圈正好2分钟。回来后查资料,得知塔座的面积为39平方米。

塔座的下面还有塔基,范围很大,夯土很深,达到了9米,这跟现在盖高楼大厦时挖地基差不多,可见古人也懂得“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目前,现场挖掘工作仍在进行,眼下清理的是塔柱基础。工地负责人介绍说:此塔建造的时候有一个方柱系列,方柱一般为0.5平方米,分作5圈排列,组成方形柱网。第5圈是最外圈,叫“椽柱”,每面10根,共40根。第4圈为“明柱”,每面8根,共28根。第3圈叫“内柱”,每面6根,共有20根。第2圈仍是“内柱”,每面4根,共有12根。

民工们挖到第1圈的时候,赫然出现一组高大的“中心柱”,共16根,4根1组,每组都密集地排列成“田”字形,组成了坚固的柱网群。在“椽柱”的四角,又内外各增置1柱,以增加木塔四角的强度。方柱之下皆垫以础石,石呈方形,长宽各为1.2米,厚0.6米。这都大大增强了塔身的稳固性。

关键词之二 永宁寺形制

在北魏国都洛阳城内的1000多所寺院中,永宁寺是规模最宏伟、建筑最豪华的皇家寺院。

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孝明帝元诩即位,其母灵太后(宣武帝妃胡氏)临朝称制,控制了北魏的实权。在当时王公贵族争相礼佛的狂潮中,由灵太后发起创建永宁寺。她把寺址选在繁华的洛阳城内,北距宫城前门仅一里之遥。开工之日,她亲率文武大臣来到现场奠基,表示了对永宁寺的重视。

永宁寺的四面都筑有围墙,墙上有短木椽,椽上覆瓦,和当时皇宫宫墙的形制一样。

寺院的东南西北四面各建寺门一座,其中南面的正门最为雄伟。“门楼三重,通三道,去地二十丈”。这个高度,几乎比现今少林寺的山门还高出10倍。可以想象,出入这么雄伟的寺门,当时的人们会怀着怎样的虔诚之心。

门外还有风景:一边是4个大力士,一边是4只狮子,这些石雕威风凛凛,护卫着寺门。东面和西面两座门,类似南门,不过没有南门华丽。北门虽无门楼,但围墙之外有绿水环绕,看上去也很秀丽。

永宁寺的规模,是难以想象的宏大。据勘测,其南北长305米,东西宽215米。寺内僧房约有1000间。寺院北部的殿堂雄伟壮观,里面塑有金像11尊,绣珠像3尊,另外还有玉像两尊。为了打造这些塑像,当时这里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历时数年,做工精巧,举世无双。如今,这座大殿上面是陇海铁路,一列列火车在上面隆隆驶过。

在永宁寺遗址发掘过程中,还出土了一批精美的泥塑(见题图),塑像的面部表情十分端丽,有一种圣洁的美,这为研究美术雕塑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引起了文物界、美术界的极大重视。总之,永宁寺的建筑形制、布局、结构,具有我国早期佛寺的特点,其卓绝技艺彪炳史册。

关键词之三 永宁寺塔

永宁寺的精神徽章,是缀在永宁寺身躯上的永宁寺塔。这座塔,虽然没有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但它是木塔,不是铁塔,木塔竟然达到了45层楼那么高,足见它的建筑技巧有多高超。

到过山西应县旅游的朋友,应该知道那里有一座木塔,是目前我国最高的木塔,通高67.31米,5层8角,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游客看到它的雄姿无不喜爱,恨不得把它变小了装进口袋带回家。其实,如果拿它与咱们洛阳的永宁寺木塔相比,它不但晚建了500多年,而且它的高度也只是永宁寺木塔的一半。

过去的寺院格局,一般都是围塔而建。塔,是寺院的核心,永宁寺木塔也不例外,它位于永宁寺的中心位置。《水经注》记载这座塔的高度是49丈,后经专家反复考证,这个记载是正确的。如果拿北魏的尺度来折合,49丈可以折合成现在的136.71米。这样高的木塔,在我国是绝无仅有的。

遗憾的是,我们无缘登临此塔。如果能够登上此塔,你就会发现此塔共有9层,每层9间,皆设3门6窗,涂以朱红漆。你还可以看到,每扇大门上都排列着5行镏金铜钉,森然而庄严。你还可以看到,塔的最顶端,是巨大的镏金铜制宝瓶,闪烁着黄色的光芒。

那么,这个宝瓶到底有多大呢?史书记载:孝昌二年(公元526年),有一天刮起狂风,宝瓶被刮落在地,竟然“入地丈余”,由此可见宝瓶是多么大和多么重了。

灵太后是这座塔的创建者,她自然非常自豪。熙平二年,也就是公元517的夏季,她带着7岁幼子元诩登临此塔,凭高远眺,把洛阳城看了个一清二楚,“视宫中如掌内,临京师若家庭”。她想,这塔如此之高,宫中隐秘可能会被游人看去了,这可不行!于是下令:一般百姓,不准登临此塔。

一般人不能登临此塔,但名人可以邀请他来登临。当时有位著名僧人菩提达摩,被尊为中国禅宗初祖。他来到京城,洛阳僧众就邀请他来参观永宁寺。他远远就看见金碧辉煌的永宁寺,听见寺僧们诵经声声,十分愉悦,他“口唱南无,合掌连日”,不断称赞永宁寺,并夸赞永宁寺塔“实是神功”。据说他当时已经150岁,走遍了世界各地,见到的寺院和寺塔何止千万,但他认为这座寺院和这座佛塔天下第一,简直不得了。

但是,灾难来了,大祸从天而降了!

北魏永熙三年,也就是公元534年农历二月的一天,洛阳城上空乌云四合,天黑得像锅底一样,忽然电闪雷鸣,风雨大作,永宁寺塔被雷电击中了,瞬间燃起大火。

那火,先是从塔的第8层燃起,很快蔓延开来。火舌被狂风裹挟着从上面落到寺院的阁楼僧舍上,四处火起,情势十分危急。

火情就是命令!那浓烟,像是打了一个无声的119求救电话,全城的僧人和百姓都来救火,朝廷也派出1000名御林军火速赶赴现场,那情形就和现在的救火场面差不多,只是没有消防车罢了。

眼看着大火控制不住,眼看着佛国瑰宝、精美寺院就要付之一炬,有3位僧人毅然投火而死,追随永宁寺的魂魄去了。

这真是一个大悲剧!大火燃起之后,一连数日,百姓流连不去,悲叹之声充斥京城。那大火,在数千间僧舍、楼阁、大殿、经房之间如龙奔蛇窜,犹如魔鬼巡城,一个地方也不放过;那大火,吞噬着东汉以来精心收藏的佛教经卷,就如虎狼吞噬着洁白的羔羊,连骨头带肉,一点儿也不怜惜。浓烟经久不散,以致一年过后,方圆数里还能闻到烟味。

说来也怪,永宁寺仿佛是北魏政权的晴雨表,寺院兴盛,北魏也兴盛;寺院焚毁了,北魏的气数也要 尽了。北魏政权在永宁寺塔焚烧后不久也灭亡了,前后存在48年,而永宁寺仅仅存在了18年——永宁!永宁!结果没能“永宁”,却是很快毁灭!这就像其他封建王朝一样,最终都是灭亡——这大概是北魏统治者所没有想到的。

本报记者 孙钦良 实习生 任丹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