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吼南天 中国金铜佛造像、唐卡
发布时间:2024-12-17 09:33:52作者:念佛网清雍正 无量寿佛
黄铜鎏金 北京宫廷 高:35 厘米
无量寿佛,又名无量光佛、阿弥陀佛等。大乘经载,无量寿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度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 此尊无量寿佛双手结禅定印于腹前,全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头戴五叶花冠,余发披肩,面相饱满端正,神态祥和。宽肩束腰,身材比例匀称,造型优美。上身袒露,配饰项鍊、璎珞、臂钏等,雕刻精细。帔帛绕肩而下,于身体两侧曲转飘扬,对称而美观。下身着长裙,两腿间的裙褶呈放射状自然流畅铺于座面。下承精美的仰覆式莲座, 莲瓣环绕一周,瓣叶尖锐,乃雍正时期佛造像的惯用表现手法。雍正佛像传世少见,此像黄铜质地细腻,鎏金饱满,体态硕大,造型肃穆,适宜收藏供奉。
*清乾隆 尊胜佛母
黄铜鎏金 北京宫廷 高:32.5 厘米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藏传佛教造像》,
商务印书馆,香港,页 196,图 187。
尊胜佛母是佛陀头顶的化现,归属于佛部中 ,与无量寿佛、白度母合称为「长寿三尊」,能增福益寿。佛母的陀罗尼咒被广泛流传,具消灾解难的功能,故在藏地的寺庙或寺院前的经幢顶上大都有刻其咒语。 此尊胜佛母为三面八臂形象,每面三目。头戴宝冠,冠叶卷草优美,发髻高耸耳垂大花璫,弯月形的双目有神,正面的面相慈悲庄严,左面寂静微具怒容,代表着降伏恶道。 手中法器其右方主臂原应持十字金刚交杵于胸前,象征降魔降灾,第二手持箭,代表压伏妄想,第三手托莲座上捧阿弥陀佛,第四手作与愿印置于右腿前,象征给予一切殊胜如愿以偿。左边主臂成训诫印,第二手执弓,象征胜三界,第三手上扬作施无畏,代表令离一切怖畏,第四手结禅定印托甘露宝瓶,代表得以长寿。 其上身袒露,胸戴缨络,下着长裙,裙褶流畅洒脱,衣缘 錾刻花纹,身姿传韵,线条优美。双足结全踟趺坐于双层束腰莲座上,莲瓣挺劲饱满,鎏金亮丽,是件难得可贵的清宫作品。
清乾隆 大威德金刚像
黄铜鎏金 北京宫廷 高:53 厘米
黄铜鎏金,宝石镶嵌,分体浇铸(主尊、佛母、手臂、魔 众、莲座)左展姿站立,九头三十四臂,九头表示九种镇压阎王的经咒,分三层排列,正中最大最高的头为大水牛头,血盆大口,象征阎王;中间有一头如来相,象征着他是阿弥陀佛化身而来。最高的头为文殊菩萨本像,象征慈善和平。最下面七头,头顶红发上竪,象征忿怒。三十四臂与心、身、语一起为菩萨成佛三十七路。
主二臂抱明妃,外伸三十二臂,诸手皆持法器,各有寓意。明妃罗浪杂娃坐在主尊怀中,右手持钺刀,左手持嘎巴拉碗,左腿勾在主尊腰间,右肢踩飞禽。主尊十六足象征十六空。左脚踩八种人和兽表示八种成就,右脚踩八禽表示八种自在,裸体表示脱离尘垢。头戴五骷髅冠;上身饰项圈璎珞,颈挂人头蔓,下身佩有繁密的璎珞,制作精致,流畅自如。束腰式仰覆莲座, 上缘连珠纹一周,下有莲花瓣一周,排列规整,莲瓣扁平挺拔,整像胎体厚重结实,莹润古朴展现出清代十八世纪时期内地宫廷造像的选材特点。造型规整大方,雕刻繁复精细,体现出清代宫廷造像对细节的严苛追求。大威德金刚是藏传佛教中造型最复杂的一尊造像,此像造型优美,做工精细, 尺寸硕大,殊为难得。 大威德金刚信仰在乾隆朝达到最盛。《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将乾隆皇帝称为「文殊菩萨大皇帝」,肯定了乾隆于藏区的统治。乾隆三十三年,雨花阁西北角建梵宗楼,一层供奉文殊师利数尊,二层供奉大威德金刚,中心像高达1.72米, 英武摄人,是乾隆皇权威严,镇叛乱复安定之象征。 大威德金刚有伏恶之势,谓之大德;有护善之功,谓之大德,曾降服死神阎魔天,故其名亦有死亡的征服者之义。精通三十七道品,彻悟十六空性,降魔消尽,成就殊胜,得大涅盘道。 大威德金刚,梵语称“阎曼达嘎”,藏语译为“怖畏金刚”,汉语可称为大威德明王。“威”是表示降伏恶魔的威猛力量,“德”是代表智慧摧破烦恼业障。这是文殊菩萨降伏死魔时显现的教令轮身,为五大明王之一,是藏传佛教尊奉的主要本尊之一,同时也是东密、台密尊奉的重要本尊。清康熙 燃灯佛
黄铜鎏金 北京宫廷 高:32.5 厘米
参阅:《印藏造像》,施罗德,香港,1981 年,页 541,图 152E
巴黎苏富比,2015 年 12 月 16 日,编号 50
燃灯佛音译提洹竭,提和竭罗,《瑞应经》译曰定光,大智度论译曰燃灯。因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或称为锭光佛。 此件造像体量硕大,身躯挺拔,各部分的比例把握准确, 表现出极高的造型功力。绀青螺发排列规整,顶部肉髻圆凸,上饰宝珠顶严。面部脸颊丰满,双目微合,眉间嵌有白毫,双眉细长,鼻梁坚挺,双眉与鼻准组成优美的曲线,表情静穆柔和,略含笑意,象征此佛内在宁静纯洁的精神世界。 双腿结全跏趺坐,双手于胸前结转法轮印,即说法印,刻画柔软生动,富有写实性和生命力。身着半披式袈裟,胸部露出内束的裙衹,边缘呈折带纹,翻卷自如,袈裟上錾刻有细致精美的花纹,借鉴了织绣上的装饰图案,以细腻精微的技法在铜像表面生动地表现出来,衣纹起伏凸显, 转折流畅自然,富有立体感。莲座为仰覆莲式,沈稳宽大,上层饰有细密的连珠纹,珠粒晶圆,虽是铜铸,却让人感觉到玉石的圆润,可见工艺水平之高。 整尊造像最为典型的是它的莲瓣,宫廷气息浓郁,造型宽阔,每一瓣均有两层,上层莲瓣尖端则有卷草纹样装饰。 整件作品制作工艺极为精细,鎏金厚重华美,俊秀的造型、精美的阴刻纹饰及独特的莲瓣均是康熙时期宫廷造像的典型特点,有很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此特色在康熙造像中应用频繁,带有康熙纪年的参考可见施罗德,《印藏造像》,香港,1981年,页541,图 152E。 同类风格拍品可见巴黎苏富比,2015年12月16日,编号 50,清康熙铜鎏金佛坐像,以超过港币七百万成交。
清康熙 绿度母
黄铜鎏金 北京宫廷 高:33 厘米
绿度母梵名Syamatara ,全称圣救度佛母,是所有度母中最活跃最重要者,也被称为一切度母之源。在佛教神系中,她被尊称为三世佛之母,具有拔济众生出种种苦难之功能。以她为中心的二十一度母组合就是她无边慈悲力的体现。 绿度母之胜妙法义喻义:唯一严持戒律,净化六根;修德行善,饶益有情;具足威仪,庄严身心的性德。故堪为成就具足,圆满功果的根本母源之代表。 再者,绿度母以女神慈悲护众的胜妙因缘应化度世,因此世传他是观世音菩萨的悲泪所化生,也是清净莲花所化现而成。全身以有形的绿色示喻着他有如绿地肥壤一般的慈德,心地善好善妙;具足养分、灵气而生长万物。似如圆具纯净的善德资源,可润泽于众,慈悯饶益于人,令一切众生乐于亲近供养,得到自然的欢喜、满愿。 此尊绿度母像头戴五叶冠,冠叶分离较开,为花瓣形。耳戴耳璫,耳璫上部为圆环,圆环下端缀璎珞为饰,垂落于肩。面形圆润,额部饱满,阔额深目,颊颐丰满,慈眉善目,额间圆形白毫凸出,清丽俊秀之气盎然。躯体比例匀称, 为典型的三折姿势,细腰软腹,婀娜多姿,符合造像量度的仪轨,体现出女神柔美动人的品形态自然。上身披条帛,从双肩绕双臂垂落身后座上,再由座前出现。胸前双乳隆起,饰项圈璎珞。手、臂、踝饰有钏环,皆称连珠组成,嵌珊瑚与绿松石珠为饰。下着长裙,裙褶自然写实,衣缘处錾刻有花纹,工艺精细,极具艺术效果。绿度母半跏趺游戏坐于莲花宝座上,左腿横盘,右脚下踏小莲台。左手当胸施三宝印,右手置右膝结与愿印,手中均持有莲茎,莲花 盛开于双肩,衬托出度母的美艷与圣洁。双层莲座宽大厚重,莲瓣肥厚,挺拔有力。此像整体鎏金亮丽,铜质润泽,铸造技艺精湛,加工手法娴熟,包浆丰润,不仅装饰繁褥,而且做工精巧别致,反映了康熙时期宫廷造像高超的艺术技巧。
明 铜长眉罗汉像
中原地区 高:75 厘米
罗汉铜质,头顶高耸,广额,眉骨突出,长眉搭垂,双目微阖,面容安详,嘴角蕴笑意,耳垂长而厚。罗 汉短颈窄肩,身着宽袍大袖,瘦骨嶙峋。呈坐姿,双脚自然下垂,手部亦干瘦,骨脉清晰可视。衣纹褶皱 曳曳,形象生动,尽露仙风道骨。 长眉罗汉又称阿氏多尊者,是梵文无比端正的谐音,传说其出生便有两条长长的白眉毛,故名。一直以来 佛教拥有诸多信徒,罗汉作为佛教信仰神仙中的一种形式,也长期受到人们的供奉,因此罗汉是明清艺术 中常见形象,石雕、铜塑、绘画、瓷器等诸多艺术门类均有相关创作。本品以铜为材,用坚硬的材质将罗 汉须眉之垂顺与衣饰之柔软形象展现,雕工精湛不禁心生敬意。 整器尺寸硕大,所呈生动传神,将罗汉之超然表现得淋漓尽致,更见雕塑者刀法入里,实为铜塑之佳作。
明 铜鎏金天官
中原地区 高:58 厘米
道教弘扬的天地水三官信仰流传甚远,尤以天官赐福的说法最得人心。道经中说,天官号曰上元九气赐福天官,又尊称紫微帝君、曜灵元阳大帝,是玄都元阳一品位阶,居住在紫薇宫中,率部众三十六曹。他主宰众生善恶之籍,致诸仙升降之司。又说天官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总领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便莅临世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 此尊头戴贯簪系缨的通天冠,正面铸刻日月星山四章。面庞圆腴,双目宛若未开敷的莲苞,眼睑低垂,目光下敛,俯视芸芸众生,颌下留有一缕长髯。身着宽大的袍裳蔽膝,并饰以革带玉佩。衣纹曲走流回自然,衣料质感厚重,衣缘处刻饰精美的云纹、卷草纹及几何图案,巧夺天工,繁而不乱。 佩绶的两端拂卷体侧,宛若祥云。双手当胸执玉圭,垂脚端坐,具有不同凡俗的威仪。 通观整躯造像,可谓造型完美,风格成熟,工艺精湛,体现了明代道教金铜造像的艺术特征。此像用黄铜铸造,胎体厚重敦实,铜质细腻莹润,显然是经过了多次冶炼所得。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刻画得精细入微,一丝不苟,表现出高超的铸造与雕刻技艺。衣冠施以鎏金,光泽醇厚自然,与古铜色的面部和双手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堪称是明代内地金 铜造像艺术成熟的写照,也是十数年来拍卖场上出现的最为精美的天官造像。
参阅:Christie’s,London,9 June 1997;
Christie’s,New York,16 March 1984。
明正统 铜鎏金释迦摩尼
内地汉藏 款识:正统六年七月吉日造 高:25 厘米
此尊释迦牟尼莲座的莲瓣比永乐造像的宽大肥厚,是永乐过 渡至宣德后造像风格的明显变化,至于头身比例方面,可见 此像头大身短,莲台后阴刻有「正统六年七月吉日造」九 字,所刻年份与造像的时代特征互相符合及印证,十分难 得,是十五世纪中叶佛教造像风格研究提供重要例证。此像 发髻呈螺旋纹状,粒粒分明清晰,头顶宝珠突起,面宽耳 阔,双目下敛,形象端庄,面容静谧,身披袈裟,袒露上 胸,左手施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袈裟衣褶流动,线条流 畅,双腿全跏趺坐于莲台之上,莲瓣是双层仰覆式,瓣尖有 回卷的花纹工艺,台边有两圈连珠纹,造工规整。 此尊造像鎏金大致保存完整,工艺精美,是一件少有带明确 纪年的宫廷造像。同样铭刻正统六年的作品可参考北京故宫 博物院藏,明正统六年的铜鎏金观世音菩萨坐像。
明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备众美,通古今,意象深远。做工精巧绝伦,幅面甚大,高逾三公尺,阔两公尺 (335.3 x 213.4 公分),通体以金线和五彩丝线绣成,正中是显忿怒相的红夜摩,右上具“大明永乐年施”款。2014年11月26日由中国收藏家刘益谦以3.1亿港元收得。
明永乐年施御制刺绣红夜摩唐卡。此唐卡做工精巧绝伦,全图用金线和五彩丝线绣成,唐卡正中的红夜摩显忿怒相,怀抱明妃毘院利金刚,寓意智慧及慈悲的结合。
永乐皇帝醉心藏传佛学,对噶玛噶举派第五世噶玛巴的法力更是心悦诚服,并多次御赐各种珍贵器物予噶玛巴,本唐卡亦被认为是此批皇家赠器之一。本唐卡之早期传承未见详考,1940年代,锡金札西南嘉法王将唐卡馈赠予英国友人,此物始流入西方,并于1977年首次出现于伦敦佳士得拍卖中。自从第九世噶玛巴于十六世纪应邀至锡金建寺以来,该国一直与藏传佛教噶举派往来密切,本唐卡非常有可能因而传至锡金。
清乾隆 纸本墨彩描金七佛偈唐卡题记:乾隆丁酉年告成时即以墨印,颁赐万古柏林寺悬供,越百四十四年。住持澄海谨识。来源1.柏林寺旧藏2.佳士得香港,2006年5月30日,编号1294本组唐卡为皇家苑囿北海七佛塔碑石刻图像之传拓本,制作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背景为墨拓,阴线处填泥金,嘴唇处填朱砂,眼部留白。
唐卡局部每幅唐卡上方为汉满蒙藏四种字体金书文字七佛偈,包括《毗舎浮佛偈》、《释迦牟尼佛偈》、《拘那舎牟尼佛偈》、《拘留孙佛偈》以及《迦叶佛偈》。画面边缘皆绘描金双框,外框上下绘双龙戏珠,两侧书双龙逐宝图案,栏内四隅以汉满蒙四体文字署「乾隆丁酉钦定」落款,内框上下绘七珍,左右画八宝。本组唐卡历经战乱仅余其五,《拘留孙佛偈图》、《毗舍浮佛偈图》、《迦叶佛偈图》、《拘那含牟尼佛偈图》、《释迦牟尼佛偈图》,以及恭录于民国十年(1921年)北京柏林寺住持澄海抄录乾隆所撰《御制七佛塔碑记》之全文,并简述收藏此七佛唐卡之缘由,原《毗婆尸佛偈图》与《尸弃佛偈图》已散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