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网

飞锡大师:念佛三昧宝王论新白话版2

发布时间:2023-05-10 09:38:36作者:念佛网
飞锡大师:念佛三昧宝王论新白话版2

现处汤狱不妨受记门第四

问:如果破戒观佛,都能成正觉,那固然不可轻视,可信了。如果现在处在汤锅地狱,或在鬼道,菩提心难发,河清不能期望,怎么能同念佛人士一样恭敬呢?

答:难道没听说那采摘良药的,必定在山险处,不是华丽的厅堂生出。集取法药的,必定在六道险难处,不是无所作为自然生出。那《首楞严经》说四种授记。一是没有发心的授记。二是初发心的授记。三是密与授记。四是现前授记。现今虽然处在鬼狱,还没有发心,佛授记当来必定发大志愿,遇真善友,修菩萨行,还是成正觉,所以不可轻视。就是没有发心的授记啊。佛说四种授记时,弟子迦叶对佛说:“我们从今以后,应当对于一切众生,当作世尊想。如果生有轻慢心,就是自伤。”佛说:“说得好啊,人们都不应当衡量众生。唯有如来,才能衡量。因为这个因缘,所以我告诉声闻们,以及菩萨们。对于众生,应当当作佛想。”《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破百万的障门,也要这样想。如果是这样,那么现在处在恶趣中,蒙佛的授记的,也犹如宅宝没有打开,不妨碍宝留在宅内。额珠因打斗没入皮肤,哪里就否定珠隐藏在额中?如果不念众生是未来佛,就必定以为六尘是寇贼。那么犹如防范魔军,却自己破坏壁垒,心存敌国,常生起怨仇,刀兵所以没有安宁,战鼓还在振奋,怎么能高枕无忧呢?如果使不降的来降,不服的都服,那天下就一统了。猎猎旌旗有什么用,翩翩飞将又去哪里?我要卸甲去归田,日出干活,日落休息,虽然是帝尧的圣贤,与我有什么关系呢?百姓天天在用却不知道,这才明白圣人教化的广大了。如果能悟到色声就是佛,念众生是未来佛,必定不会设立心前的凡夫境界啊,或以为自身是本尊啊。与瑜伽真言深妙观门,不谋而合了。那因想而有的,怎么能不空呢?那么大鹏要与斥鷃鸟看齐,泰山要与秋毫一致,就没有填平高山的僻好,接续野鸭腿的担忧了。

问:汤火地狱的众生,还没有发心,如来法王,宽容并给他们授记。佛的千光散射,佛的十号圆明,诚如佛说,谁敢不信。原本没有觉悟,从哪里能清醒呢?

答:说没有觉悟的,也是有深意。那长江的源头,是从一杯水开始的。最大迷惑的根本,是因为存有二见。如果以为念外另立无念,生外另立无生,那生死就不同涅槃了啊。万佛的洪大声音,不能教训了。如果明白了念而无念,观照到生而不生,烦恼就是菩提啊。一相庄严,就能够悟了。也犹如岩上的群蜂,已酿有纯蜜,井中的七宝,哪里就不珍贵呢?本来都有,不是今天才出现的啊。念未来佛,罪从哪里来?我放开心,遍一切有缘的地方,都见到如来,道从贪嗔痴等生起,于是存在了。《如来藏经》中,佛告诉金刚慧菩萨说:“善男子。我用佛眼看一切众生,在贪嗔痴的烦恼中,有如来的智、眼、身、盘坐,俨然不动,甚至德相完全具足,与我一样。”并广说一切众生有如来藏,用九种比喻形容。《宝性论》有解释,因此作颂说:

萎华中诸佛,粪秽中真金。地中珍宝藏,诸果子中芽。朽故弊坏衣,缠裹真金像。贫贱丑陋女,怀转轮圣王。焦黑泥模中,有上妙宝像。众生贪瞋痴,妄想烦恼等。尘劳诸境中,皆有如来藏。下至阿鼻狱,皆有如来身。真如清净法,名为如来体。

用这经文证明,汤火地狱的授记,顿时觉得明白了。三昧的法门,自然洞门大开。

问:至人用心,平淡清净,攀缘永远断绝。如今说放开心,遍缘一切处,有缘的地方,都见到如来,根据在哪里呢?

答:也有教说。虽然起心遍缘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三业(身口意),但仍然发起妙愿,入佛的境界。每一缘起,不离如来,名叫都见了。这是圆见,不是由眼睛看见的啊。所以《涅槃经》说:“小乘人虽然有天眼,还是肉眼,学大乘的,虽然肉眼,却是佛眼,为什么?因为明白自身,也有佛性。”又如《胜天王经》中,佛告天王:“菩萨摩诃萨。用方便力,行般若波罗蜜。在一切法中,心缘自在,随缘一切色,愿得佛色,因为无所得。心缘向众声,愿得如来微妙音声。心缘向众香,愿得如来清净戒香。心缘向诸味,愿得如来味中第一大丈夫相。心缘向感受,愿得如来柔软手掌。心缘向诸法,愿得如来寂静的心。心缘向自身,愿得佛身。心缘向自口,愿得佛口。心缘向自意,愿得如来平等的意义。天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没有一心一行空过,不是趋向萨婆若(一切智)的。”遍缘诸法,而能不执著。观见诸法,没有不是趋向菩提道。菩萨修习所有行,都是因外缘而能成立。又如大地,住在水上,如果凿池挖井,就能得到水用。那不开凿的,就见不到水。这样圣智境界,遍一切法。如果有勤修般若方便的,就能证得。那不修的,怎么能证得?心缘的道理,难道不大吗?

观空无我择善而从门第五

问:由动而静,静是躁的君主。由凡而圣,圣隐含在凡内,我听到了深远的旨意。又儒释道三教都是无我,道理既然没有差别,选择善的从事,那意义在哪里?

答:三教的道理啊,名字未必有差异,义理却未必相同。并且孔夫子四绝(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中的“无我”,有谦逊的意思,叫做无我啊。道家的无我,长养而不主宰,叫做无我啊。佛家的无我,是观照五蕴的空性,叫做无我啊。前面儒道二个教门,都不明了五蕴,他们谁能辨识那四谛六度万行?贤圣的阶位,更是没有听说了。只是混和尘俗不露光芒,保守住柔弱静默,有慈爱有节俭,不敢为天下先。各自是一圣啊,哪里需要分析他们的深浅呢?三教无我的意思明白了。择善而从的意思,就是三性的道理,无处不在。修心的人士,择善而从,因为不善对于至真是无益的,无记没有善恶。妨乱佛理,谁不是因为如此?所以圣人忽略而不取啊。因此《涅槃经》说:“一阐提(断善根)人,心不攀缘一切善法,甚至不生一念的善。”那么可以知道念佛三昧,是善中最上的,是万行的元首,所以叫做三昧王了。

无善可择无恶可弃门第六

问:如果择善而从,为什么不选择诸佛的善,舍弃众生的恶,却念未来的诸佛,而等同过去现在的正觉呢?

答:不改你的提问,自然成了我的答案。为什么?所谓择善而从,那是不得已而说的。因为力微任重,不能就恶转善,就妄成真,所以要说明。如果能念未来的佛,符合常不轻的作为,所谓“天地一指,万物一马”,众生都是佛,这国土常清净,不同于舍利弗眼中的土石沙砾,却同于大梵天王眼中的珍宝庄严。择善到极至了,没有恶可以舍弃了。就是天台智者解释《法华经》时说明的,那“绝待之妙”,引证说:

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园林诸堂阁,种种宝庄严。

又《胜天王经》说:“佛的住处,其实没有秽土。众生薄福,就见到不净。”原因就在这里了。梵语说“南无”,意思是“归命”。梵语说“阿弥陀”,意思是“无量寿”。三世诸佛,哪里只是一佛寿命无量呢?如今与你同念那三世弥陀,同生那十方极乐世界,有什么不可以,而要遇难倒退呢?那么,三昧猛烈的火焰啊,不能存留纤细的妄见。铿镪十念的洪钟啊,不排斥散乱的念佛,道理明显了。念弥陀通三世是这样,念诸佛菩萨,不也是这样吗?

问:念未来佛,就与念过去现在诸佛平等,愿听这个道理啊。

答:《华严经》说:“一切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楞伽经》的偈语说:“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我是。以此四种等,我为佛子说。”所谓四等,一是字等,同样名字叫佛啊。二是语等,都具有迦陵频伽梵音声相。三是法等,都得到菩提分法无障碍智啊。四是身等,法身色声相好没有差别啊。《大乘起信论》说:“依方位所以转变,方位实际不曾转变。”那么如此说,那悟道的人悟到一方,其它方自然正了。念佛的人只念一佛,诸佛都现前了。经上所谓的水不上曾升,月不曾下降。光和净的因缘和合,虚空中的皓月,映现在清水中。阿弥陀佛不曾来,我身不曾往,念佛的因缘和合,如来的宝月,映现在心水中。如偈颂说:“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

一切众生肉不可食门第七

问:肉是人的食物,而念佛的人断绝吃肉,为什么呢?

答:那尸毗王(佛陀的前身割肉喂鹰的故事)救鸽子,全身上称才平衡,王与禽兽不同啊

,保命是一样的啊。怎么能故意吃肉,用来资养一定腐败的躯体,而呆呆地不知道畏惧呢?如果能悟到众生是未来的诸佛,谁肯飞刀投向红鳞,放苍鹰追杀狡兔,如晚上的飞蛾扑火,自取那死亡呢?所《楞伽》宝经“佛语心品”偈说:“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唤狱。”

根据这个圣旨,如果不布施这个财,那网猎的屠宰的自然息止了。况且龙树不轻视鸽鸟,高僧不跨越虫蚁。要问为什么,回答说:“它们与我,同在生死轮回中。它们或许先成正觉,怎么可以随便轻视呢?”轻视尚且不可以,岂能夺取它们的血肉来吃呢?《宝性论》说:“在《如来藏经》中,佛告舍利弗说:‘所谓众生,就是第一义谛,就是如来藏,就是法身,就是菩提。’”我以为狗只去追石块,不知追那扔石块的人,所以扔石块终究不停息。只念过去现在佛,不念未来佛,慢心也终究不停息。如果像狮子一样去追逐扔石块的人,那石块自然止息。听说敬与慢的道理,是始终如一的。那么把敬转为慢,把父母当作平常人,就太逆反了啊。把慢转为敬,把平常人当成父母,就是大孝啊。所以《梵网经》说:“六道的众生,都是我父母。”“孝名为戒”,就是这个道理了。观六道众生都是未来佛的话,说众生是父母,还是浅近的话了。如果能等同沙弥的救蚂蚁,短命变长寿,等同流水长者的救群鱼,天华如雨落下。革除旷劫众生的执见,念未来的善逝如来身。在粪秽里面,知道有真金。重重乌云中,相信有明月。那食肉的昏雾,生死的烟霾,就被慧风从三昧长空扫除了。《梵网经》说:“我是已成佛,汝是当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难道能不念想吗?

问:肉不可吃,确实是了。五辛(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如何?

答:圣佛教导很明确。《大佛顶首楞严经》说:“佛告诉阿难:‘这五种辛,熟吃发淫心,生吃增嗔恨。那么这世界吃辛的人,纵然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他臭秽,都会远离。诸饿鬼等,因为他吃辛,舔他的嘴唇。常与鬼在一起,福德越来越消减,长久没有利益。这吃辛的人修行三摩地,那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却有方便侵扰。’佛告诉阿难:‘修行菩提的人,永远断除五辛,这是名为第一增进修行的渐次。”这是佛的金口啊,不也真诚吗?酒就不用说了。《百喻经》说,昔日有贫穷人,走在路上,捡到一袋金钱,心里很喜跃,就马上数起来。还没有数完,钱主忽然来了,把钱都要回去了。那人当时后悔不赶紧离去,懊恼的情绪,甚是苦恼。遇佛法的人,也是如此。虽然遇到三宝福田,不努力修行,而好学理论。忽然命终,堕落三恶道。如那愚人,还是被钱主要回钱去。偈语说:

今日营此事,明日营彼事。(这不但是世法,就是泛泛地营造福慧业,没有一相三昧妙观绵密的修行,都是所谓今天三,明天四,如隔天发作的疟疾病啊。)乐著不观苦,不觉死贼至。怱怱营众务,凡人无不尔。(泛泛营造福慧业,终归是世俗浅见的流传,无益真修。凡人也无不如此啊。)如彼数钱人,其事亦如是。

以上七门,都是念未来诸佛,能通达三世的意思啊。如果要念弥勒佛的,必能上生兜率天宫,见到慈氏的尊颜。那弥天释道安,就是首先倡导的了。

零零7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