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网

魏晋隐士的生命超越意向

发布时间:2023-05-13 09:45:59作者:念佛网
魏晋隐士的生命超越意向

《净土》杂志2015年第4期 文/释本耀庐山的由来及庐山三隐

周朝的时候,有两个匡姓的兄弟,哥哥叫匡俗,和他的弟弟来庐山隐居,盖了几间茅草房学道求仙。匡俗洞晓天文地理,对于人事乃至国运,他都通晓。当时的周王就想请匡氏兄弟出来做官,结果派人来访的时候,他们已经羽化升天了,只留下曾经住过的茅草房。庐是茅草房的意思,这就是庐山的由来,也叫做匡庐,就是匡氏兄弟给后人留下来的茅草房。

东汉的时候.有一位名叫董奉的医生来庐山隐居,他医术很高明,也非常有德行。他看病从来不收钱,给别人看病只有一个要求:我把你的病治好了,你就在这个山上种五棵杏树。随着他救治的人越来越多,周围整个山上全部种满了杏树。现在庐山还有一个叫杏林的地方,就是纪念这位隐居于此,治病救人而不求回报的医生。

第三位就是慧远大师,东林寺的开山祖师。慧远大师的师父叫道安法师,是东晋非常有名的高僧。前秦的皇帝苻坚听说道安法师的德行,就带着十万大军围攻襄阳,他什么都不要,就要一个半人。一个人是道安大师,那半个人叫做习凿齿,“弥天释道安,四海习凿齿。”可以让一个皇帝用兵临城下的方式来迎请,也侧面反映出道安大师的道盛德隆。

道安大师离开襄阳的时候,就把所有的弟子都遣散,希望他们各自弘化一方。慧远大师跟他的一个师弟,叫做慧永,就是西林寺的开山祖师,相约要去罗浮山。慧永法师到了庐山之后就住下来了,慧远大师从襄阳来到庐山,发现这个地方非常好,也住下来了。慧永法师跟当时的九江太守推荐说,慧远大师的道德非常好,并举例说,当时(魏晋时期)佛法传入中国不久,很多义理、教法都还不完备。如何让我们中土的信众,能够更准确地理解佛法的义理呢?慧远大师非常睿智,他用当时大家都比较熟悉又能够理解的老庄思想,来解说佛法,效果非常好。道安大师只允许慧远大师一个人这么作,其他弟子都不允许,由此可见慧远大师传统文化和佛教教理功底之深厚。九江太守因而在西林寺的东边建了寺院和僧房,给慧远大师和弟子们安住,这就是东林寺的由来。

慧远大师驻锡东林寺以后,三十年不出虎溪。当时,鸠摩罗什大师来到中土,看到慧远大师写的《法性论》,非常赞叹,边国之人未有经(当时我们中国的佛法刚从印度传过来,在当时应该说是边国,属于没有佛法或佛法不兴盛的地方),但是他所讲的道理暗与理合,岂不妙哉。这是非常稀有难得的,也印证了在古印度一部经典里的悬记,东方有护法菩萨出世。

匡氏兄弟、董奉和慧远大师,就被后世尊为庐山三隐。

白莲社的建立和他的开创者

慧远大师驻锡东林寺以后,做了一件堪称是划时代意义的事情——建立了白莲社。大师带领白莲社一百二十三人精修念佛三昧,誓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从白莲社十八高贤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社会名流都参与了这样的一个创举,这也是中国净土宗一个开创性的事件。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创举,且莲社一百二十三人都有往生的瑞相,从修行的实践上证明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真实存在。只要我们信愿称名,誓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一定可以往生。以慧远大师为首的一百二十三位白莲社成员,用身命做了证明。

我们再看十八高贤,乃白莲社中的十八位佼佼者。

第一位,慧永法师。慧永法师是西林寺的开山祖师,也是慧远大师的一位同参道友。他修苦行,持戒非常精严,自己吃的和用的都非常简单,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的,也不说话,但是他看到谁都是笑的,而且还感得一只老虎跟他住在一起。他八十三岁临往生的时候,自己洗衣、洗澡,合掌说佛来接我了,非常自在地往生了。往生以后,整个东林寺、东林村旁边的这些山上,都能够闻到非常奇妙的香味,几天都不消失。

第二位,刘遗民居士,又叫刘程之,汉代楚王的后裔,曾经在九江的柴桑县做县令,学问、道德、以及做官时候的政绩都非常好。他看到当时的社会乱象,非常失望,遂弃官不做,投奔慧远大师。大师考问他,官禄显赫,云何不为?刘遗民讲,晋朝没有磐石般坚固,有情众生却有累卵的危险,我何必去做官呢。

后来,南朝的皇帝刘裕,想请他出来做官,他也拒绝了。刘裕和他都是汉代皇族的后裔,刘遗民这个名字就是刘裕喊出来的。说他遗落在庐山的寺院里,像被遗落的一件非常珍贵的玉器一样,所以叫遗民。他的本名刘程之,反而不为后人所知了。慧远大师创立白莲社的时候,请刘遗民撰写白莲社结社《发愿文》。他念佛半年,就见到了金色的佛光。十五年以后,阿弥陀佛现前。他当时还是有疑惑,就像我们现在很多大学生一样,西方极乐世界我也没见过,阿弥陀佛我也没见过,我见过的都是画像或者塑像,阿弥陀佛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刘遗民还有一点疑惑,他就问,您如果真的是阿弥陀佛的话,能不能用您的手给我摩顶?阿弥陀佛真的给他摩顶。他又接着问,您能不能用您的袈裟盖在我的身上?阿弥陀佛真的用他的袈裟盖在刘遗民的身上。这个时候他就真的相信了,完全地、彻底地破除了自己的疑根。又有一次,他在梦中来到了七宝莲池,看到了青色和白色的莲华,有一位极乐世界的菩萨就指着七宝池里的八功德水对他讲,你可以喝。刘遗民就喝了这个水,觉得很甜。醒来以后,身上毛孔里面都透出一种非常奇妙的香气,七天七夜都不消失。这是一种修行的体验,真实不虚。

刘遗民可以说是预知时至,临往生的时候跟周围的人讲,我往生的因缘到了,请出家师父给他念诵《法华经》供养三宝,供养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然后朝着西方合掌往生了。

第三位,慧远大师。慧远大师持戒非常精严,精进念佛。他一生见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胜境有三次,最后一次是在他临终前的七天。他见到阿弥陀佛充满虚空,有无量的化佛,还有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来接引他。在西方三圣旁边,还有我们刚才讲过的慧永法师、刘遗民等人,一起来接引他,他们都是在慧远大师之前往生的。所以说往生是一个真实的事情,不是一个寓言,更不是一个传说。

第四位是隐士宗炳。宗炳是中国山水画系统理论的开创者。他撰写《画山水序》,里面的很多理论和技法都是开创性的,对后人影响甚巨。宗炳二十七岁的时候,拜慧远大师为师修学净土。他的父亲、祖父,都是做官的,北方的将军很期望他能够去做幕僚,但他看到这样一个乱世,决定还是把自己的生命安放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佛国。后来他的哥哥去世了,他的侄儿、嫂子没人照顾,无奈回到家乡,但是他的净土信仰始终都没有放弃过。

第五位是佛驮跋陀罗尊者。尊者是释迦族后裔,来到长安以后,跟鸠摩罗什大师的弟子发生了一些误会。慧远大师知道这个事情以后,就写信请佛驮跋陀罗尊者到东林寺,又写信给鸠摩罗什大师说情,替尊者解围。佛驮跋陀罗尊者来东林寺以后,翻译了一部《修行方便禅经》两卷。后来,又在南京翻译了晋译本《华严经》。他临终的时候非常感恩慧远大师对他的知遇之恩,嘱咐身边的弟子,往生以后,把灵骨安放到东林寺。东林寺有这样一位古印度的高僧大德长眠于此,也是慧远大师的德行感召,在佛法的中外交流史上,更是一件非常值得纪念的佳谈。

随后,还有慧持、佛陀耶舍、周续之、雷次宗、道生、昙顺、僧叡、昙恒、道昞、昙诜、道敬、张野和张诠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就不一一细说了。

魏晋时期的历史状况

魏晋时期,诸侯四起,各自为政,战乱频繁,可以说是另一个形态的战国时代,给当时的经济和文化带来了非常大的破坏。每个人都膨胀着自己的欲望,每个人都想要做皇帝。由此带来的后果,第一就是政权更替。第二就是战争频繁。第三就是自然灾害。曹操的儿子曹植,在给友人的一封信里面就谈到当时的情况,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我们知道著名的建安七子,陈琳啊、王粲啊、徐干啊等等,建安七子当中的五个人,就是在这样的战乱、饥荒和疾疫当中去世的,这让当时的知识分子非常伤心。

一个时代的历史状况,造就了一个时代的人心。可以说,那个时代众生的心非常灰暗,看不到希望。儒家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那样一个时代,这些知识分子救世之心都有,但如果连自己的生命都无法保障,还不如退而保全自己高贵的名节。

所以,观察每个时代的发展趋势很重要,这也是佛在《无量寿经》里面,教我们要去观照我们所处的时代的原因。那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减劫,五浊恶世。这是我们要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一个根本的立足点。

魏晋隐士的生命追求对我们的启示

魏晋时期的隐士,都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淡泊名利,超越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和攀比

像刘遗民,周续之,面对高官之诱惑,他们都不会去。古人讲“淡泊以明志”,我们到底有没有替我们自己的生命做一个定位?有没有为我们心灵的自在做出过思考?!还是懵懵懂懂地把我们的心灵束缚在物质与名利上?这是一个非常重大和应当直视的课题。

第二、宁静以致远

当我们把心安静下来,不那么狂躁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就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就能够从生命终极意义的高度来审视当下的人生,而不会为了一时的荣华富贵,感官的享受,去放纵自己,为自己的今生和后世带来无尽的苦果。

第三、觉醒

世间的很多努力,都是徒劳的,这就是许多隐士要去归隐山林的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础。同样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也没有办法彻底地改变这个社会。我们所有的经济建设,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给社会民众带来一些利益,但是这些利益是暂时的、不究竟的。真正的要救度众生,让他们得到究竟利益,还是生命的终极关怀。

因此,这些魏晋隐士对我们现代人的生命启示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清醒地去观照我们所处的时代。有的人会说,魏晋时期有战争,有灾难,我们这个时代是太平盛世啊。其实,我们这个时代人内心的痛苦、迷茫和失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处在末法时代,外相上的东西,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变化,但是从心性自在的角度来讲,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苦难,比魏晋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与人之间为了有限的生存资源,倾力竞争,而科技的发展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竞争,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巨大,活得非常累、非常苦。

第二、人心惟危。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在自身心性的修养方面,和圣人差得很远。慧远大师三十年如一日教化众生、精进修行,我们三十年能保证你不换工作吗?能保证你不离婚吗?能保证你对你的父母不会有大逆不道的言行举止吗?能保证我们能在三十年之内不自杀吗?这都很难说。

人心惟危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我们的念头是非常危险的,现代人缺少对自己心性的认识与训练。比如当面对我们周围的同学打你骂你的时候,面对你的老师、父母亲唠叨你的时候,你能控制你的心吗?当我们不喜欢的人站在面前的时候,我们能够很宽容、很慈悲、很友好地去跟他相处吗?我们所受的教育、周围环境施加给我们的影响,都是教我们向外求,去攀比,去竞争,为达目的甚至可以损人利己,不择手段。没有人教我们,在面对失败、成功等各种对境的时候,怎么样去调伏我们的心。

佛在《佛遗教经》里面讲:“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教导的是少欲知足的生活方式,如果我们少一点欲望,就少了一分功利心,淡泊以明志,那么眼光就一定会比别人看得更远,不会患得患失,就会去坦然面对人生当中的各种际遇。

第三、白莲社建立的必然。人是要有精神家园的,信仰非常重要。有信仰我们的生命才有真正的依靠,才会百折不挠,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面前,坦然面对。像竹林七贤,他们以炼丹修道作为信仰基础

,有其超然的一面,但不究竟。只有白莲社归信净土的信仰,才是千百年后的我们,应该去究竟依止的榜样。

一个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可以得到三方面的利益。今生安乐,临终往生,来生自在。比如嵇康,刚开始做官的时候可能非常自在,但不能保证临终自在。炼丹修道,就算羽化登仙,还是在轮回里。佛法讲,人有三世,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世间的任何人都应该为我们现世、临终乃至来生负起责任,这才叫究竟。一个没有净土信仰的人,现生可能得到一时的利益,你能保证临终自在吗?你能保证来生的荣华富贵、自在解脱吗?不可能。

究竟的归隐,在于我们的心要跟阿弥陀佛相应,跟西方极乐世界相应,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深信切愿就是究竟的归隐,是究竟的利益之所在。这也是白莲社在魏晋隐逸之风盛行的时代,成立的必然。

所以,希望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事业以及家庭生活当中,一方面要做到敦伦尽分,为家庭、为社会尽到我们应尽的义务。更重要的,敦伦尽分之余,我们要以一贯之地安住在净土的信仰上。佛法讲,任何一个修道的人都要和光同尘。你在世间可以是一个职员、一个领导、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等等,你在发挥着你世俗的功能和作用的同时,你是有净土信仰的,你带着阿弥陀佛的光明,所以你在世间就会创造出一个奇迹——火中生白莲。在这样一个五浊恶世,我们能够求生净土、安住净土,我们就是人中分陀利华,就是人中的佼佼者。诸佛菩萨为我们赞叹,这是真实不虚的,我们也会因此得到究竟的利益。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