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网

隆莲法师:阿弥陀经 九

发布时间:2023-03-18 10:46:56作者:念佛网
隆莲法师:阿弥陀经 九

修行有五个阶段,拿我们来说,说得好点我们算是资粮位,说得不好我们还不够资粮位。什么叫资粮位?你已发愿要想成就大事,现在上路必须作的预备工作,这叫资粮位。资粮就是上路的准备,上路就要有目的地,没有目的地就不走。我们现在因为有目的地,起码要走出娑婆世界,出生死苦海,成就阿罗汉,小乘的他要资粮。不学佛法的小乘心也不晓得发,根本晓得厌离生死,脱离生死,要解脱。小乘就是晓得生死可怕,要脱离生死,这个才是小乘,这个叫出离心。出离心少不得,没有发起出离心的人就要贪著生死,贪著世间五欲,不求出离,不学佛法就是个凡夫。单求自己出生死,没有发大心,没有想我出了生死,还要度众生,这就叫小乘。想自己出生死,还想一切众生都是我多生父母,我还要成佛度父母,为利众生愿成佛,这叫发菩提心,要成佛,不能只成一个阿罗汉。只成阿罗汉入涅槃就万事大吉,什么都不管,父母还在生死轮回就不行。所以你真正认识到一切众生都是我多生父母,绝不说自己成了阿罗汉就了了。你一定想我多生父母还在六道轮回,还在三恶道的多得很。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请他成佛他都不成,他还要去地狱度众生。为利众生愿成佛,发成佛的大心。推动你成佛的是要救这些受苦受难的众生,这才叫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才是菩萨,发了出离心所修一切善法回向在出离的果,回向将来出世间的资粮,回向你将来出离的果那个户头。修的善法就存在你愿力的簿子上,户头上。要是发的小乘心只成阿罗汉,所有你培的世出世的福德都记在阿罗汉的账上,你没有发心成佛,最后成阿罗汉就完了。你要发了菩提心要成佛,所有福智资粮,都要回向我将来成佛。把我这笔账,存在成佛的账上,所以都要回向无上菩提。

我们修行的人要善于回向,我们所修的善法不要只回向现世的好,当然要求现世的各种圆满也可以,但不合算。你现世把福享了,二天就没有了,也不要光回向出离生死,要回向不论大小的功德“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我培的福培的慧,就是我的资粮。“施等诸资粮”就是菩萨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福德与智慧资粮都回向自己成佛,资粮都记在成佛度众生的大户头上。

真正发了菩提心是资粮位的菩萨;真正走路就叫加行位菩萨。加行位就是正正在修行了。极乐世界的菩萨起码是加行位菩萨,所以不再说资粮位的话不说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就从五根五力说起。如果没有把资粮位学好,前头三个四还要补课。作为我们还在娑婆世界修行的人我们千万不能把前三个四忘了,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不能不要。五根五力修到那个阶段前面三个四都离不掉的。这三个四念处是慧学,四正勤是戒学,四神足是定学,极乐世界对这些问题不要紧了,前头这个阶四念处是慧学,他已经走过了,水鸟说法就不说这一套了。

我们现在很要紧,四念处就是认识,我们应有这样的认识: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真正证了法无我就见道了,我们现在都是在闻思阶段,问你听听佛法道理,佛法道理就这么多。四念处先把身认清,它脏、不净、是个坏东西,外表脏可洗,内部的脏,佛随时跟众生提醒:你的身体不好,身的过失多得很。我们不懂就被自己的身体把自己欺骗了。净:在佛法里当“好”讲,人一天到晚都为这个身体服务,吃穿住,看电视、听音乐,一切受用,首先离不了吃饭。释迦佛也要天天乞食,要吃饭就要劳动,不劳动不行。

学历史地理说,地球咋形成的,好大的地球几十亿人在上头生存。现在这些人争就是争的地球的壳,没有争到地球的心,打仗打得不得了,占人家的国土,侵略别人,那些自认为聪明的人,一天都在干这个傻事。天体成住坏空,佛法就把你眼界扩大了,整个世界成住坏空,又当一个什么回事,多得很天空中。我们不是天文家,星球的成坏,我们地球仅仅是一个小行星,我们几十亿人就在上面打来打去互相争夺,这个东西都是无常。特别是我们的心无常,我们众生起我执就是觉得我有个心。哪个是我?稍微聪明的人一想,这个肉体也不是我,科学说肉体经过十二年身上的物质细胞通通换一套,十二年以后的身体完全不是以前的,哪去找我啊?我们错误的第一把物质的身体当成是我,把几十斤肉当成是我,不是的,它不断在换。我,应该老是那样,不能换,今天一个我明天一个我,就不叫我,我,是永恒的。你物质身体是在换的,我们学科学医学晓得我们物质身体是不断的新陈代谢。

我们说我,还是把自己的思想当成是我,我想怎么就怎么,都是说我的思想,我想怎么做,我说那样是对的就是对的,主要把我们思想当成我,抓得更紧些。我要那样想,你要跟我别扭就不行,就是把思想这部分当成是我。西洋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存”,你说肉会坏,我会想,能想的就是我。所以佛说心无常,能想的心还是无常的东西,不光是肉体是无常,你的思想更是无常的东西,更是把握不住。你说我们的思想,今天打个主意,明天打个主意,都不一样,刚刚打的主意一会就不一样,思想也不是固定的,所以不要把心当成是常。如果我们把心当成常的,我执就要在这上起。我们起我执粗浅的愚人就执著肉体是我,高一点的人就把精神部分是我,在这个上起执著,心是精神不占空间。我们受戒的时候,我们得戒如果占空间,虚空装不到。精神思想活动要占时间,但它是无常的,人的思想随时都在变因为它是有时间性的东西就是无常,如果是常就没有时间性。它要无常才表现得出时间性,太阳起来天亮了;落山天黑了,这是一天一夜的标志,时间就是以运动作标志。时间不是一个真有的东西,百法里的心不相应行,就要讲时是假法,方向,空间是个假法。那个东西是个相对的,凡是相对才能显现,佛法叫假法。不是他孤立表现出来,要靠其它东西把他表现出来就是假法,所以时间和方位都叫假法。我们所执著认为实有的必须在空间时间里才能够存在,没有空间任何物质不能存在。没有时间任何心理活动也起不了。佛法讲百法时就是讲时间空间的概念,要把我们庸俗的时间空间的慨念打破,然后你才懂得心无常。我们的心念念起灭,有生灭的东西是无常。我们打一万个主意都是无常的,有些人主意不定,今天看世间法恼火,读书恼火,结婚恼火,工作管家庭也恼火,我当和尚,当了和尚又要扫地,上殿、焚香、接待来客,做事,比当在家人还恼火,还不如当在家人,当了几天和尚又想出去了。当了和尚不是图松活的,图松活在这呆不住。哪个不是图松活的,就看哪个能把几十年呆过,他要跑就是当初图清净,图舒服才来出家的。释迦佛说哪个来出家要给他说出家苦,你不要叫人出家,要说出家苦。这些当和尚的巴不得多收些和尚儿,人家来出家,他说,好得很,当了徒弟二天他反悔,你才怄气。出家绝对不是为了物质上的享受,不为图受用图清闲,出家是大丈夫事,就像当义勇军一样。

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生不起这个观我们应多念,我们佛教徒对事物就应如此看法,你的思想才算离开了尘俗,离开了生死流转的老路。最后讲法无我,佛法讲来讲去就讲法无我。不但没有我执,还没有法执。法执,随便你执著什么都是法执,不管你执著什么成了执就该挨棒棒。释迦佛在《金刚经》再三说,不但世间法不执著,佛法你把它弄来成了僵化的佛法。佛法非常灵活的,佛的法如如意宝珠,你把它整成僵化的,法就成了病。为什么佛要说八万四千法?对这个众生说这个法门,对那个众生说那个法门,像医生应病与药。你说是万应灵丹有些人吃了也不行。佛法最后就除法执,释迦佛说,你们晓得“我说法如筏子”,筏子,大竹子编起当船,是过河的,法是拿来过度用的。但是你把它搞成包袱就不行。我们有的婆婆皈依了,师父说,你一天多念佛。一回去百事不管。媳妇说,帮我看看娃娃。她说,管你娃娃,我做我自己的事。“给我看门,”“我管不到,我做我自己的事”。这就成了法执。念佛,看娃娃也念得佛。看门也念得佛。有的刚学佛的,人家喊他做点好事,他念佛要得紧,要做自己的事。念佛什么好事都要做,要行十善业,《十六观经》说三福,在家菩萨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开始就叫你要做好事,念佛也要念,好事也要做。不然那就成了法执,对佛法多大障碍,人家就觉得你这些学了佛的人怪眉怪眼,不近人情。所以有的人怕他的妈皈依,怕她上庙。“去皈依了,这个老婆婆变成怪脾气不近人情”就是法执。念佛的人,念佛是正修,还有好多助修的事要做,五戒十善六波罗蜜,这些助修就是在家菩萨也离不了的,菩萨就要修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不定出钱,人家请你做点小事,你只要做得到:帮我看门!看一会就布施,看娃娃也是布施,没有钱也可以布施,佛法应学到活法,不能学成死法,所以不能起法执。佛法里最深的一步就是断法执,这是浅的譬喻,法无我,我就是执著,你把那个东西看成实实在在永恒不变,佛法是活的,一切世间法都是活的,佛说法是应机说法对症下药,我们处理问题也要见事行事,不能什么事只拿一个方法对付它,念佛我们不间断,做什么事都可以念佛,买菜洗衣都可以念佛,随时都是道场。

我父亲的老师是满清时的举人。一生没有结婚,在学校教书供弟弟读大学。不教书了就找地方修行,到处都不清净,一个人住在家不行,住在庙里要累师父不行,走到哪个庙自己做饭自己煮饭有泡菜,住在庙子里生怕给师父增麻烦,自己折福,到处找清净地方,找到乐山乌尤寺,乌尤寺的住持船渡老和尚好得很,任何知识分子来了他高兴得很,这位老先生千万不麻烦他,他要清净,名山游山的人多,他住在山顶上,游山的人不去了,山顶上人家天天给他送水上去,他又折福了。就是这样到处住起不安心,没有办法,我父亲到南方去,他叫他求印光法师给他找个清净地方修行。我父亲就到普陀去找,印光法师恰恰走了,我父亲就写信给印光法师,印光法师之慈悲,我父亲回来他用水纸写了两张回信,那时我只有十来岁,我看了,印光法师说,苟能通身放下,则何处不是道场!假如你能通身放下,那么何处不是道场。我们有许多人这也不是那也不是,这也不是道场那也不是道场,到处跑。修行人就是要通身放下,不要这不合适那不合适,一根汗毛不合适都要搬家,那咋行呢?要通身放下,身上所有的执著都要放下,就没有矛盾,如果有点执著就会有矛盾,就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你把自己的执著放下,哪个地方都是你的道场。我给你们讲这句话,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

海公上师最不赞成出家人住在家人的地方,他医我们的病,教我们住释家院坝,他教我们不能去比丘庙住,但在五台山他把我们三个人送在比丘庙,拜老喇嘛为师。这个就是变化,法有变化,拜师学塑佛像,这是老上师对我们,觉得是多年的弟子,这是上师变方式方法让我们接受教育。普通一般教育出家人不住在家人屋里,特殊情况可以去住,但去住要按佛法的规矩,不能在在家人家住就成了在家人。喇嘛庙住更不能错规矩,五台山喇嘛庙个人住一个院,喇嘛庙佛殿与人住的分开,各人住个独院,我们去住。法正规还有变,就看你是否经得起变。法尊法师大学者大法师大修行要进戏院,你晓得他进戏院干啥,是为了修行。我们进戏院就了不得,就看戏台上红的绿的。他也在茶馆去坐。那是特殊人的用功,不是普通人。我们不能说法师坐茶馆我也坐茶馆,法师进戏院我也进戏院。我们小学生当然是死的,释迦佛咋个说,我们咋个做,师父咋个说我们咋个做道场立的规矩我们就怎么守。我们这些小和尚还没有到那个独出心裁的时候,到了独出心裁特殊的病人该用特殊的药,那你要有医生给你下药,你可不能自己去开药吃。我们住释迦院坝,住喇嘛庙都是师父喊我们去的,可不能乱去。要医生给我们处方,我们还是病人,修行的法没有定法,修行的法门我们不是医生,我们是病人,只好医生开什么药吃什么药,不敢自己乱开方子,更不敢给别人乱开方子。大善知识可以给人开方,大医生遇到那个病该下大药就要下,法不要成执,成了执就要生障碍,就行不通,要抵触。

譬如现在好多寺庙要搞生产,我们没有地方搞生产,但还是要劳动。文殊院有茶馆,素食部,这叫服务,现在叫第三产业。还有缝衣服,纺纱,我们这个地方解放时,自己纺纱织布,几个出家人还团结了外边的出家人投入了生产。纺纱释迦佛制戒不许,学戒要学制戒因缘,当时出家人搞生产人家要骂:你搞生产不修行,挣钱,不干你的本行。你修行才是你的本行,我们没有喊你干,你修行就对了,你还挣钱就不务正业。所以释迦佛才制这条戒,说不应做。现在你不劳动人家要说,人家把和尚当为剥削阶级,所以才要劳动。不从今天开始,从前禅宗祖师就开始,皇帝达官贵人供养禅宗祖师觉得不好,就把那些人拖到山上去开荒种田。为什么?他觉得那样受人供养的生活对他修行法门不恰当。禅宗祖师要讲身体力行,要体验。你一天被人高高在上供养,吃饭湿口;洗脸湿手,那样你修不起行来。上山去开荒,劳动对人是非常好的锻炼,完全脱离劳动,要脱身执很艰难。到后来中国禅宗变了门头,那时候还没有人说剥削,就在山上去耕种,中国社会对和尚的行动也不反对。因为我们中国社会没有形成出家人沿门托钵乞食的风气,坐在那人家做好光请你吃,那时靠政府有钱的,有时社会一变就靠不住,所以那时因各方面要走劳动的道路。今天不劳动人家要讥嫌,你说我们在修行念经打坐,人家说我们大家都修行不吃饭。今天出家人劳动是光荣,不劳而获,社会有人要讥嫌,说你在吃剥削饭。今天跟释迦佛在世时情况不同,不能说我们不付出劳动,光说我在顶礼,顶礼还是顶礼,但他说,你顶礼是为你自己修行,没有为我们服务。出家人大乘就要有点服务的精神,如果我们真正是真修行就是为众生服务成佛。一般人不信你那一套,总之我们在劳动,你们没有劳动就不对,有些人就是那个想法。现在寺庙一般都在劳动,完全没有劳动只是专门在佛法修行的少得很,佛法上修行确实是艰苦的劳动,有些人不懂不承认。所以哪个寺院的出家人都在付出劳动,但不定是农,没有土地,没有工房,你怎么去做工?只要为寺服务,首先就是为我们的信众服务,信众要有个归投的地方。现在多数寺院都在劳动,第一我们自立不完全依赖别人来供养,我们付出的是高级的劳动,像禅宗祖师参禅开悟,那应受人天供养。有好多人呢?老实修行的出家人肯多念佛就对了,但我们绝不能轻视劳动,绝不能认为劳动不是出家人做的事。释迦佛在世时有个老比丘补袈裟时,看不见穿针,他说:你们哪一位愿意培福的帮我把针穿起?释迦佛就帮他把针穿起,释迦佛已成佛了连穿针的福他老人家有机会都要争取。这说明,我们有好大的福气?我们要争取劳动。多劳动,劳动是培养我们自己的福德,要有了福德才有智慧,智慧是至高无上的福气,得到佛法的智慧开悟是至高无上的享受。所以看问题就要这样看,我们不要看光是磕头念经这些才是修行,实际上给人家帮一点忙,服一点务要把这个看成也是修行。我们在人群中才处得下去,有的人不修行,根本不信你那一套,当了和尚跟在家人一样,搞的不是和尚的事,一天光钻钱眼,这个要不得。有的当了和尚看经念佛打坐其它那些事一点不做,也不行,凡是培福的事都该做。所以历来丛林的大祖师,中国丛林在佛教是新新事物,就是讲劳动,祖师晓得劳动才是断身执的,所以要劳动。峨眉山什么功德林、旃檀林那些林都是和尚造的。解放后五台山光秃秃没有树,老上师把几十个弟子带起到清凉桥古庙(距台顶只有五里路,没有人烟)他打报告到那个地方造林,把那个道场恢复,那时各省青年去受戒,在那住堂的,就这样又劳动又修行,在悬崖陡坎上挖窝窝栽树,歇气的时候把书摸出来背。上师道场讲究背书,不光背戒,他道场的新受戒没好久就会背戒本。我对同学们要求至少要背戒本。上师不但要求背四分戒本,他把四分律也集为颂都要背,既修行又劳动,劳动跟修行都做到了。我们懂得这个是大乘法,因为这样人民群众才不讥嫌你,才不说你和尚是剥削阶级,所以我们不要轻视劳动。

弥陀经这一段讲三十七道品时我们要用点功,讲名相只是三十七道品,大家都背得的,这个是修行的道路。我们持名是个法门,是主修,主修之外还要有助修,不能说有主修不要助修,不要助修,就像吃饭要米还要火水煮,加工,不能说光有米就行了。所以这些助行我们一定要知道。念佛是正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念佛法门殊胜,临终十念都可以往生。其它佛法不管那不行,三十七道品就是念佛法门的助修。首先要有正见,念佛的人,我们昨天讲四念处就是佛弟子的正见。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就是三法印,就是我们佛弟子的正知正见。如果我们作为一个佛弟子背离了三法印,不管你修什么,都容易走上歧途,所以修行首先四念处就要得紧。但这谈何容易,就这个四念处我们要学一辈子。怎么叫心无常?怎么叫法无我?一个无我这个问题佛法里各宗各派都有不同差距,但我们简单的要懂得一个无我,我们不要作为佛子,念佛的人还是我执当头,那就不好了。

我们简单把四念处讲完了,四念处是慧学,为什么又摆在前头?这个就是说首先我们认识见地要端正,不是邪知邪见,邪知邪见在那修行还不如盲修瞎练,所以第一个我们修四念处要把我们不正确的知见尽量排除,排除不了,我们还有依靠就是念佛,靠佛的加被,念佛的人靠的这个。真正老实认真在念佛,念一句阿弥陀佛把邪知邪见排除完,真正念佛的人要把四念处包进去。念佛的人首先观身不净,晓得肉体不可靠,无常一到身体化成最脏的东西。好多人家里人要死赶紧送医院,抢救是一方面;另外就从医院把死人送到火葬,怕把房子弄脏了。也是,人死脏得很,念佛的人观身不净首先修死想,哪个死人都脏得很,死了就坏了。没有死也脏,躯壳没有好多可以贪著的,道心才生得起。不然一天为自己这个躯壳打算,然后又图受用,所以要就观受是苦。然后放纵自己的烦恼,我们凡夫的心尽在烦恼里打转转,一天都是贪嗔痴,起贪嗔痴,还认为自己该贪该嗔,那些冒火的人义愤填膺,我就是该发气,不晓得心就是最坏的,凡夫的心好的时候少,坏的多,随烦恼转。心在哪?心在起烦恼时看,把心不好看的面目拿出来,就像抓坏人那样把它抓出来,自己的思想不好的一方面先把它抓出来,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我们本来是佛。你又把自己本来是佛看一看你清清净净的心念佛时,那个是本来是佛。但一天有好多时候是清清净净的心?最要紧的是把我们起无明时的心看一看,起贪心的时候、起嗔心的时候自己看一看,那时的本来面目看一看,把自己冒火的本来面目看一看,人一冒火不说那个心不好看就是那个脸都不好看,要看自己的烦恼。所以说自己观自己心无常。法无我很不容易透过这一关,学佛法学教理讲来讲去讲到最深的教理就要讲到无我。通达无我有好多渠道,所以佛法里有各宗各派的学处,哪有那么多功夫来说,最直截了当的是我执当头时自己看看我,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专门为自己打算那些时间看看自己那个我就现出来了,这叫回光返照。把自己的聪明智慧反过来研究研究自己,看究竟我好多时候都是无我?哪些时候是我执当头,我执当头就要不得,这是从低级的浅的地方入手,自己修一修。我们不要说大彻大悟,禅宗看语录那个不容易,自己看看我,我好看不好看?人的思想就不好看,冒火的时候就不好看,脸黑起就不好看。起烦恼的时候看看自己的脸、看看自己的思想,有些困惑的问题,不得解决的事,自己什么出发点,在为谁打算,这样用用功,就把四念处阶段资粮道先学起来,从浅地方,低级地方下手。本来法无我是佛法中至高无上的真理,但我们只能从最低级的地方入手,所以我们念弥陀经不要把这段忘记了,虽然文字里没有放进去,我们不要忘了这一段是我们修行人必须要的。四念处是直接的对我们思想的要求。佛法是心学,就是要对治我们的心病对我们思想的要求就是对我们心的要求,这是核心问题,最重要的问题,不要把这个只当作名相,四念处是什么?光记得名相不行,要用起来。然后知见正了,就说行为了,规范你的行为,约束你的行为那就是戒学。戒学七众弟子各人有各人所受的戒,在家三皈五戒,出家人三皈五戒是基础。正规的说我们收一个小和尚披剃,做披剃仪式时先受三皈五戒,没有受三皈五戒的人不能剃头的,要受了的才能剃头。所以三皈五戒是佛法的入门,不要说出家人不受三皈五戒出家人丢不得三皈五戒,丢了连在家人不如。出家人的戒是在三皈五戒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戒。三皈五戒是我们戒的总根本,就一百岁的老比丘,再大的菩萨不能说不皈依三宝,所以戒里头三皈五戒是佛弟子的根本,尤其是三皈依。我们的行为以什么为规范?作为佛弟子,具体的规范就是我们的戒,三皈依是我们的根本规范,沙弥、具足戒,具体规范我们的在我们七众各人受的戒,还有菩萨戒,菩萨戒就是扩大我们七众别解脱戒的范围,心量广大。菩萨戒先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菩萨戒的愿戒,愿戒是发了愿无论如何艰苦都要成佛。受戒时说“假使热铁轮,在吾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所发愿”。若有轮子烧红了在头上旋,说你当不当菩萨?不当就给你取了。要当,还要旋,都要当菩萨,当佛。无论如何艰苦我都不退失菩提心,这叫菩萨的愿戒,是菩萨的一条总戒。如果退了菩提心,当菩萨行菩萨道艰难。看过去佛菩萨,行菩萨道经过的那些考验。舍利弗行菩萨道把左眼睛挖了,人家说不要左眼要右眼,经过这种考验都不退失菩提心,这叫菩萨愿戒。在这个总戒之下受梵网戒瑜伽戒。瑜伽戒非常切近人情灵活性大,梵网戒要求高,严格,在家菩萨修梵行就要受梵网戒。我们四十八个戒兄去受戒,老法师怕我不懂,就先说:你们没有出阁的这辈子就当老姑娘;居孀的你们这辈子就居孀守节;如果你们还有大居士的受这个戒就应分居,先讲清楚。修梵行,梵,梵天,色界天,色界天超出了欲界,没有男女。如果把欲界的男女欲断不到,就上不了色界天,你就不能受梵网戒。色界天的群众就叫梵众天、臣子就叫梵辅天、天子就叫梵天王,都要修梵行,都要修梵行。有人不懂问:你们学佛的为什么一定要出家?要修禅定梵行,单干户才行,梵网戒要修梵行,第一个单身,第二不吃肉,你都是菩萨了还吃众生肉,这条戒严格,受梵网戒一定吃长素,我们师父传梵网戒先把这两条讲了。持得了才受,持不了就不受。瑜伽菩萨戒在家人可受,不吃素也没有严格规定。出家人在我们汉民族地区必须要受梵网戒,外国的出家人不受梵网戒,不管是南传的藏传佛教满了二十岁受比丘戒不受梵网戒。藏传的一般受瑜伽菩萨戒。我们有时看到藏传喇嘛吃肉我们想不通。南传佛教也吃三净肉:不自杀生,不见杀,不为自己杀。人家没有受梵网戒,没有我们中国和尚高级,出了家就受梵网菩萨戒,非当菩萨比丘不可。

说句老实话,出家的人没有发菩提心不能出家,出了家就为三宝为众生服务,这个思想才出家,不发这么大心在三宝中住起就格格不入,你说:我出了家要独善其身,为自己修行,自己看经念佛,礼拜念诵,其它事不想做。那就不行。出家人跟大家是和合众,互相都要服务。所以各人都要担任一点职务,从前有钱的丛林下有的方丈和尚相当累,会当的当三年,就不当了,当老和尚什么事不做,退隐(侍者是主事师)拿单资还有其它优待,有些懒和尚当了三年就退院不当了。当方丈为常住立了功,为大家培养了接班人,庙子办好了,有一定劳绩,你退院当老和尚,人家心服口服,有些会躲懒,找另外人当,人家对他有意见,如果你出了家光坐着修行什么都不管,不行,总要为丛林担当一部分责任,大众才心服口服,依众靠众,大家互相依靠,谁都要出点力,所以要发心,当了方丈和尚就是当退院老和尚也要发心。宝光寺无穷老和尚退院了,火烧房子了,差点就把大殿藏经楼烧了,无穷老和尚爬在房子上拿命去拼,火就熄了,被烟呛了后来生病说不出话,但世人看了都尊敬,他抢火,跟火拼命,感得护法菩萨来灭火。中国出家人出了家就受菩萨戒,现生在僧中要培福,不然一个人躲懒众人都学我躲懒,大家都躲懒。丛林又哪个管?

我们不论担任的大事小事,执事管的面宽些,清众管的面小些,都是为僧众服务,各人担任的事要倾心尽职,规约上说的。我们是清众,清众有清众的责任,派了你的工作,哪怕你最小的螺丝钉不合适,哪一环扣不住就要成问题早上打报钟,没有接上就是问题,厨房的饭没有煮好更成问题,都是重要人,火头菜头汤药师要把饭好好拿出来给大家吃,哪一环扣不起就不行,要发心,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以这个也是戒,三百四十八条我给你们提了要背,要这样受。不要受在本本上,本本是个纸哪天没有带本本戒就没有了记不得,第一背得略戒。

做好事有干劲肯劳神,才叫勤。熬夜打麻将不叫勤,做坏事肯劳神不叫勤。勤是正勤“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叫正勤。我们佛弟子主要工作是止恶修善,这是我们的正事,这是我们最要紧用功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的戒学,说一句总话,你们受了三百四十八条,后头七佛略戒,是总纲领,不要把它看成老生常谈。

“一切恶莫作,当奉行诸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这就是我们的戒,一切恶莫作,这个话包得宽,岂止三百四十八。一切恶莫作,反之当奉行于善,止恶是消极说,反过来修善,什么叫修行?止恶修善才是真正的修行,不是空谈。大家都说那个事做不得,是害人的事,你就不能做,不做坏事等于修善。积极地,这是好事需要我做就该做,未生善令生,没有做的好事没有发的好心,要有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当好人,世间上当善人,我们不要当了佛弟子世间善人都不是,你学的什么佛,口善心恶,口念阿弥陀佛干得是害人的事,那样的人不但害了他自己,总的还害了佛教。人家说你学了佛还整人害人,那你学佛干什么?总的是止恶修善,真正修行要摆在事实上,对人对事,看这个事对众人有益没有,首先要对多数人有益,对多数人有害就是更大的恶。首先要看对人家不要看对自己,自己吃点亏不要紧对人家有益,若这个事做来损害了人家随便损害哪个,人家也不愿意,同时有因果。佛法讲因果,你不要损害别人。

佛法三皈依主要皈依法,皈依法的意义,一个说“自皈依法,永不皈依天魔外道”,另外一个“皈依法,不损恼有情”有情包含得宽,六道众生都叫有情。天上的天人,我们损天不易,有时我们做事讨那些天人不喜欢,我们做事要小心,那些护法天人不喜欢,我们做了他要生嗔恨心,有的护法跟我们一样,他不是大菩萨,是菩萨的眷属,属于六道有情一类,他看我们佛弟子特别出家人做的事不合佛法,他要生嗔心。损:让他吃亏;恼:让他心头不喜欢生嗔恨心。有情包得宽,不但天人,就是一个蚂蚁,我们也不要无缘无故损害它。我小时候逮蝴蝶,夹干了就是书签,把蝴蝶逮来放在多厚的精装书里,等它夹干了成书签,过了一个星期我打开看它没有死,死了就算了,目的是它死了做书签,它倒死不活,发抖,把我吓得一身起鸡皮,不好处理,再整死它又下不了手,不整死它又活受罪,最后我把它倒在草丛里就跑了,我至今想到蝴蝶颤抖的样子,这就是小孩子干蠢事,小孩子无始来带的无明,只晓得整人家来利用,所以损害人家,人家吃了亏自己心里过不去,同样要受精神上的痛苦,所以很小的生命我们也不损害,蚂蚁蚯蚓也不能损害,小孩子有坏德性,弱小生命要整它,因果上要受惩罚,不说损害有情,就是小动物损害了精神上也要受惩罚,以后还受因果的报。所以那年生病在医院不准我走,我说来偿报了,就是我从前整了小动物把它拿来关起,今天在医院不准我走。皈依法不损恼有情,随时考虑我们说话形式,是不是使别人吃亏,人更不能损害,乃至动物也不能损害,这是一条总戒。皈依法,法就是戒,就是佛的法律,皈依法的戒是不损恼有情,佛等视众生如一子,一切有情最小的动物都是生命,晓得痛苦,从不损恼有情总戒出发就制定五戒,佛弟子受三皈五戒,三皈五戒就是戒,五戒实在职业关系受不了,佛允许守四戒。佛在世的时候,妓女佛都许她当佛弟子,淫戒没有办法,可以受其余四戒,不然她不能皈依受戒,屠夫也让他当佛弟子,靠杀生吃饭不受杀戒,可以守其余四条,慢慢来,是佛的大慈悲,五戒不是整抬的。

能受五戒的是满分优婆夷,只受几条的不叫满分的优婆塞优婆夷,佛的大慈悲,能五戒都持的更好,五戒居士不容易。特别酒戒没有开的,要当佛弟子要戒酒。“开中唯除酒”,有病非酒做药可以开一下,医好就不吃了。正常没有病的都戒酒。吃烟,那时吃烟的人多,流行一个笑话:吃烟无碍,不犯五戒,连吃三口,安然自在,云里雾里莎诃!笑吃烟的佛教徒,吃鸦片的佛弟子。五戒中没有说不吃烟,烟是指鸦片,那不懂戒酒就要戒烟,烟也是一种麻醉性,酒也是麻醉的。西藏的佛教徒,对烟看得严格得很,西藏佛教徒说:宁可让你在我经堂杀人,不让你在我经堂抽烟。西藏说烟的种子就是魔种下的,害人得很,旧社会吃鸦片害得家破人亡。鸦片战争差点把中国打亡了。现在缉毒贩毒,共产党来了一下就把老瘾哥戒了。共产党没有来时什么都戒不了,共产党一来什么大瘾哥都戒了,一口都没有还是没有死,共产党第一做了这个好事,吃的不敢吃卖也不敢卖。那时卖烟的就像现在卖火锅的一样一条街有几处,吸毒的把他本人害死,家屋吃穷,弄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悲惨,共产党来了一下就肃清了,现在边界上有的地方,又有贩毒了。所以吸烟这个事不说那些毒就是纸烟也是害人的。雷医生非常好的人,为我们这义诊,她的病人个个喜欢她,她就是吃纸烟喉咙里长癌就医不到,才死了几年,比我年轻,纸烟害人比鸦片差不远,喉癌呼吸道的病,那个东西害人,吸毒有通过纸烟里一齐吃上瘾,离不得,继续吃,继续中毒,不能劳动,死亡,家庭有这种人就影响家庭幸福。佛在戒条虽没有说戒烟,烟比酒厉害,酒有时可治病,酒除非你生病不用酒要死人才许开。我们四川的大律师慧持,慧远的弟弟,亦是师弟,慧持法师持戒精严,后来生病医生说要吃酒,无酒不行,他说:开得开不得?说,开得。他要把律藏翻来看开得才开,书没有翻着就死了,慧持法师宁死不犯戒。端杯子就不好的,在宴会上不端杯子。最近这两年赵朴老在宴会上不端杯子。梵网戒中说端杯子犯戒的,杯子不能端酒壶不能提。伊斯兰教有个大阿訇,宴会上那天是他们吃素,桌子上摆了酒杯,那个阿訇叫拿开,不吃酒酒杯都叫拿开。酒害人,烟也害人。不认真讲有好多出家人都陷在里头。我看所有的出家人醉酒,醉死的,没有把这事当个慎重事,好像吃酒又没有杀生不沾杀盗婬妄,这个不叫性戒,又不害哪个,这个叫遮戒,佛挡了不许做的。你没有害别人,害了自己,喝醉了,五戒都可犯,所以酒没有开,除非非酒要死,可开,病好了就不许吃了。烟、打牌、麻将,到处都在打麻将,不管什么赌输赢,不赢钱犯了放逸,贪玩的戒;如果赢钱犯盗戒。有些皈依弟子不晓得这是犯戒。学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哪些是坏事,我晓得有这种家庭,大人打牌把娃娃带去又不上学,害人,这是属盗戒里的。五戒有些是我们在家菩萨不晓得犯戒的,我常时要说。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